央企青年用AI書寫科技強國的青春擔當
一支隊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青年突擊隊自主研發的“天樞”大模型,如今已成爲化工領域的“創新風向標”。
團隊負責人齊楚博士向記者介紹:“AI就像給科學家們配備的一個強大助手,利用智能算法在海量數據中快速識別潛在的分子結構和反應路徑,自動生成合成路線並優化反應條件,從而顯著加快化工領域的研發進程。”
在中央企業的創新版圖上,人工智能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勢——超過500個大模型應用場景如明珠般散落在工業製造、能源電力、智能網聯汽車、核工業等“國之重器”領域。與此同時,在交通物流、金融服務、綠色低碳、石油石化等領域,一個個高質量數據集正匯聚成驅動創新的數字洪流。
這幅壯麗畫卷的背後,是一羣懷抱科技報國理想的央企青年。他們以鍵盤爲劍、以代碼爲馬,在算法迷宮中披荊斬棘,在數據海洋裡乘風破浪,用一行行代碼編織科技強國夢想。
青年突擊隊“挑大樑”
2024年,國務院國資委啓動央企“AI+”專項行動,推動央企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更好發展、發揮更大作用。隨着專項行動持續深化,國務院國資委又進一步部署實施青年創新創效活動。
一場以中央企業青年突擊隊爲代表的數字化變革浪潮正蓬勃興起。這些央企青年以“硬核”實力擦亮新時代青年突擊隊金字招牌,在關鍵領域不斷突破創新邊界。
凌晨3點,中化信息“天樞”團隊的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90後博士齊楚和團隊成員正在調試已凝聚他們191天心血的化工大模型。“找到了!”突然的歡呼打破了深夜的寂靜——系統成功預測出一種新型環保材料的合成路徑,將研發週期從6個月縮短到72小時。
中化信息“天樞”團隊融合跨學科知識,構建了一個涵蓋2億物質數據和上千萬反應數據的化工大模型,爲化工研發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我們的模型爲科研人員提供了強大的知識寶庫。”齊楚介紹,該模型已在49家單位試用。與傳統的“經驗+試錯”模式相比,它能快速提供推薦條件,大幅縮短研發時間並降低研發成本,“未來,‘天樞’將不斷進化升級,爲助力化工研發貢獻更大力量”。
在中國中車,“斫輪大模型”研發團隊的故事已成傳奇。鹹曉雨博士至今記得那個取得關鍵突破的夜晚:連續工作36小時後,團隊終於攻克了多模態融合算法的難關,“當時大家都哭了”。
鹹曉雨介紹,“斫輪大模型”深度融合了裝備製造業全鏈條場景的需求,將集成審籤效率提升了40%以上。
“要讓中國高鐵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青年突擊隊,用200多個晝夜的持續攻堅,將大模型在工業設計、製造、運維等多個場景中的推理速度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跑出了中國人工智能的“加速度”。如今,他們的故事在中車廣爲傳頌,激勵着中車青年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不斷奮勇前行。
南水北調水網智科公司在成功實現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基礎上,率先探索AI技術在水網特色場景的創新應用。目前,這支平均年齡35歲的青年突擊隊致力於推動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人工智能行動系統性方案的編制。該方案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人工智能+”專項行動方案》爲核心,涵蓋多個子方案,包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智能運維試點建設方案、引江補漢工程智能建造平臺建設方案等。據介紹,相關編制工作已接近尾聲。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團委書記劉琴表示,這支青年突擊隊正在爲“人工智能+水網”進行長遠規劃並提供鮮活樣本。下一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將以青年突擊隊爲生力軍,加快構建以水網大模型爲核心的人工智能研發應用體系,讓更多青年突擊隊的智慧結晶照亮國家水網的每一個節點。
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一個個閃耀着智慧光芒的大模型正在改變行業格局——“星辰-住建行業大模型”、“雲工大模型”、“龍吟·萬界”大模型、“法觀”大模型……這些響亮的品牌,是一支支央企青年突擊隊以創新之筆書寫的時代答卷。
青力量深耕數智沃土
近日,中國移動“九天”人工智能團隊啓動了新一輪技術迭代。這支團隊成立於2013年,在人工智能領域已深耕十餘載。團隊成員826人,其中35週歲以下的青年人才608人,佔比約74%。
青年專家袁博正帶領智能體基礎算法小組進行強化學習和深度學習的交叉應用研究。“人工智能領域充滿挑戰與機遇,黨中央對人工智能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九天’團隊必須依託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強大的創新動力,持續推動自主智能體核心技術的創新與落地。”袁博說。
被譽爲“金種子”的宋凌雪,帶領團隊從無到有建立了一套多模態數據生產與管理體系。該體系包括一個多模態數據資源池,內含57億圖文對、1.9億視頻-文本對和2000萬視覺微調數據等豐富資源。
最近,宋凌雪又投身於“九天”多模態與視覺生成大模型的性能極限試驗。她堅信,“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我們而言,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與追求”。
“勝小利油氣大模型”是國內油氣行業首個專業應用大模型,由平均年齡30歲的勝利油田數智化管理服務中心團隊研發。今年春節期間,研發團隊在72小時內高效完成100餘個大模型業務接口適配工作,同步推進10多項模塊解耦與接口標準化重構,併成功搭載本地“DeepSeek蒸餾版70B”推理大模型。
“勝小利”技術團隊負責人公緒超回憶道:“面對緊迫的研發週期和艱鉅的技術挑戰,我們採用掛圖作戰方式,精準鎖定關鍵技術瓶頸,開展集中攻關。”
團隊通過不懈努力,3個月就完成了數據自動化標註流程的搭建工作,構建了“數據-算法-應用”協同優化的技術體系,建立了超千萬條高質量專業樣本庫,實現了油氣領域專業知識的深度學習和應用,爲油氣專業大模型數據製備探索出可行路徑。
勝利油田數智化管理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副經理田慶凱說:“數創世界,智通未來。我們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油氣勘探’的新趨勢,以開放創新的態度推進數智化轉型,把能源智慧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央企業團工委相關負責人說:“從模型研發到場景應用,從算力突破到數據治理,處處可見‘青’字號創新成果。他們不僅攻克了多個行業智能化轉型的‘卡脖子’難題,更打造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智能解決方案,爲各行各業注入了青春智慧。”
AI向善而生賦能美好生活
“以科技溫暖人心,用AI創造美好”,這已成爲央企青年探索人工智能創新的精神座標。他們用一行行代碼詮釋,技術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橋樑。
國家電網的年輕工程師們最近搞了個“黑科技”。他們研發的“光明大模型”讓電力行業變得更智能、更高效,解決了困擾行業多年的幾大難題。這個由數百名90後工程師打造的AI系統,就像給電網裝上了“智慧大腦”。
以前,電力運維師傅要揹着工具包到處檢查設備,現在有了這個AI助手,他們能提前發現設備可能出現的故障,還能預測用電高峰,讓電網運行更安全穩定。這一系統已經應用到日常的電力服務中。例如,用戶撥打電力客服電話,AI客服就能秒回問題,再也不用排隊等待。
該成果青年研發團隊骨幹石聰聰透露,“光明大模型”還在繼續升級,未來不僅能自動調度電力,還能幫工程師們設計更智能的電網,推動整個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南方五省區的崇山峻嶺間,上百米高的鐵塔巍然屹立。當無人機飛越山野傳回現場圖片,系統會自動識別線路缺陷,任何微小的線路問題都能被精準地捕捉和呈現。
這是南方電網公司研發的電力行業首個自主可控大模型“大瓦特”。目前,“大瓦特”實現智能客服、輸電巡檢人工替代率已達80%,負荷預測實現網省兩級全替代,運用遍及南網五省區80餘個場景。
隨着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創新應用走進人們的生活。在首都機場T3航站樓,一羣平均年齡28歲的中國航信“技術極客”用AI重新定義航空出行體驗。他們研發的首個民航領域垂直大模型“千穰”,給整個民航系統裝上了“智慧引擎”。
這支年輕團隊從2014年就開始佈局AI技術,其研發方式相當“硬核”——他們直接“住”進機場,持續一年採集、分析大量真實生產環境的數據。這種“泡”在一線的堅持,讓他們得到了最鮮活的行業數據,找到了適合項目需求的解決方案,大幅降低了系統誤差率,並減少了80%以上的系統運算時間。
如今,他們的技術讓航班預測準確率提升40%,智能客服響應速度提高3倍,每年爲行業節省超億元成本。不僅如此,他們還用AI把很多過去依靠人力的工作進行了數字化,如值機、登機、貨運、行李追蹤、航班調度等。“我們不僅要讓機器更懂航空,更要讓技術真正服務每個旅客。”團隊負責人王殿盛說。
在神州大地的創新現場,處處躍動着央企青年奮鬥的身影——從渤海之濱的油氣田到雪域高原的光伏矩陣,從疾馳的高鐵列車到守護萬家燈火的縱橫電網,央企青年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以革故鼎新的勇氣、敢爲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產業發展脈絡。隨着智能時代的到來,他們的奮鬥故事,正爲“創新中國”“科技強國”書寫動人的時代註腳。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