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突破神經成像瓶頸!精準捕捉大腦放電如銀河尋星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摘文(右)與林貝容(左)。(陽明交大提供)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成功開發出一項突破性的活體成像技術,可在大腦中精準捕捉神經細胞的放電活動,就像在浩瀚銀河中定位出發光恆星一般。這項創新醫學研發不僅解決長久以來神經科學的觀測瓶頸,更爲揭開大腦運作之謎邁出關鍵一步。
人類的感覺、思考與記憶,都來自神經細胞間高速傳遞的電訊號,但這些訊號多發生在深層腦部,且轉瞬即逝,要即時觀察其細節非常困難。而傳統光學成像受限於光線散射,影像常是一團模糊的光暈,難以分辨神經細胞活動全貌。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摘文與林貝容,利用電壓敏感的螢光分子來追蹤神經細胞膜電位的微小變化。他們發現,雖然神經訊號在空間上會彼此重疊,但在每一個時間點其實只有少數神經元正在放電。團隊巧妙地將這些稀疏的電訊閃光視爲定位線索,就像天文學家追蹤星空閃爍般。
研究團隊利用這項名爲「活動定位成像」(Activity Localization Imaging, ALI)的技術,觀察活體老鼠中的海馬迴神經元,準確鎖定每一次神經元放電的座標,累積數萬筆資料後,建構出一幅高解析度的神經活動地圖。陳摘文形容:「這項工作就像在浩瀚銀河中,找到一顆顆閃亮的恆星。」
早在去年,研究團隊就利用類似技術,首次觀察到神經細胞之間,有類似朋友揪團組隊的現象,即某些抑制性神經元會偏好與特定細胞羣體一同活化放電,顯示神經網路中存在類似社羣的結構。
林貝容表示,這次的突破,讓我們首次能分辨體積更小、排列更緊密的興奮性神經元,更清楚地瞭解這些掌管空間認知與記憶形成的關鍵細胞。
儘管目前的技術仍無法偵測不主動放電的「沉默神經元」,但關鍵的突破仍爲神經影像的研究開啓了嶄新的方向。這項研究由本土團隊主導、帶領跨國合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ethods》,展現多年來研究累積與深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