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3大市場陷危機!攤商集結求助 市府迴應了
桃園市楊梅區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第二公有零售市場、大成公有零售市場,面臨民衆消費習慣改變、市場轉型及「劣幣驅逐良幣」等狀況,9日逾40家攤商聚集在第二市場表達不滿。(廖姮玥攝)
桃園市楊梅區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第二公有零售市場、大成公有零售市場,面臨民衆消費習慣改變、市場轉型及「劣幣驅逐良幣」等狀況,9日逾40家攤商聚集在第二市場表達不滿,第二市場自治會總幹事戴立承嘆,今非昔比,市府應協助攤商,而不是行文「恐嚇」,大家都在等一個希望。市府經發局迴應,3個市場已個別研擬改善方案。
楊梅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總面積爲1474平方公尺,共有46個攤位、35攤鋪位,現況爲外攤都多過於市場內攤商,「劣幣驅逐良幣」。大成市場面積則爲1302平方公尺,攤位爲25攤、鋪位14攤,隨着民衆消費型態、政府法令政策等改變,加上市場位爲巷弄內,無臨路,讓攤商大嘆,經營不易。
桃園市楊梅區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第二公有零售市場、大成公有零售市場,面臨民衆消費習慣改變、市場轉型及「劣幣驅逐良幣」等狀況,9日逾40家攤商聚集在第二市場表達不滿。(廖姮玥攝)
桃園市楊梅區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第二公有零售市場、大成公有零售市場,面臨民衆消費習慣改變、市場轉型及「劣幣驅逐良幣」等狀況,9日逾40家攤商聚集在第二市場表達不滿。(廖姮玥攝)
桃園市楊梅區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第二公有零售市場、大成公有零售市場,面臨民衆消費習慣改變、市場轉型及「劣幣驅逐良幣」等狀況,9日逾40家攤商聚集在第二市場表達不滿。(廖姮玥攝)
桃園市楊梅區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第二公有零售市場、大成公有零售市場,面臨民衆消費習慣改變、市場轉型及「劣幣驅逐良幣」等狀況,9日逾40家攤商聚集在第二市場表達不滿。(廖姮玥攝)
而楊梅第二公有零售市場面積爲1335平方公尺,攤位共9攤、18攤鋪位,出入口標示不確,加上原先縣府時期,因風災吹壞市場而鎮公所缺乏資金修繕,當時由攤商自行與鎮公所簽訂協議出資修建第二公有零售市場(鋪位),而土地產權爲國有財產署所有。
戴立承表示,近1年市府相關人員,不定期莫名稽查次數逐漸頻繁,不僅查營業時間、攤商營運狀況等,更不斷行文「恐嚇」,要收回攤位,但第二市場當初是攤商自行出資建造,攤商間也成立自治會,現又多出各種不盡人情的法令,把攤商們當幼兒園生管理,讓攤商們苦喊,法令政策應該是延續性的,非改朝換代不斷推翻。
戴立承指出,攤商營業時間由自治會自行訂定,應具彈性,不應該硬性要求攤商經營時間,另外攤商期待市府能協助改善現況經營不易的問題,盼能在不犧牲攤商的權益下,可以重建、都更等,創造雙贏的局面,且市場已建置至今已逾50年,也希望市府能優先進行補強市場攤商、打造特色觀光亮點活動,讓市場門面煥然一新。
無黨籍議員李家興、民進黨籍議員鄭淑方、國民黨籍議員周玉琴表示,市場在地經營多年,但容景已不如從前,政府應爲民衆着想,擬定相關改善計劃後再告知民衆,不要讓民衆希望落空。
經發局迴應,公因審計部於2023年時函請市府處理公有市場攤位閒置未營業2的情形,經發局及公所透過公文、公告或現場宣導的方式,提醒攤商應依規定及合約要求營業,並於今年6月辦理全桃園市公有市場稽查作業,今說明會,有關議員建議及市場攤商所提改建、轉型及活化等陳情議題,市府已辦理市場盤點計劃,因應3市場經營現況及型態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將依其特性個別研擬改善方案,審慎評估後與攤商再次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