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貸創新探索當守牢風險底線
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近日,湖南、四川等地多家銀行推出“養老貸”產品,專門用於補繳養老保險費或提高繳費檔次,引發市場關注。當“銀髮浪潮”與金融創新相遇,新型金融產品的出現既是對社會養老需求的有效挖掘,也是金融服務下沉民生領域的積極嘗試。對待這類產品,既不能因其“創新”標籤而盲目追捧,也不該因潛在風險而全盤否定,應理性看待其價值與邊界。
“養老貸”的創新性值得肯定。隨着老齡化程度加深,部分老年人面臨“住房值錢、現金不足”的困境,而傳統養老服務付費模式又難以匹配多樣化需求。“養老貸”通過金融賦能盤活老年羣體的資產,或提供流動性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焦慮。這種將金融工具與養老場景結合的探索,拓寬了養老服務的資金渠道,體現了金融服務民生的靈活性。
然而,“養老貸”的風險隱患更需警惕。從產品設計看,部分“養老貸”產品貸款期限較長、利率水平相對偏高,而老年羣體金融知識相對薄弱,風險承受能力有限。從履約風險看,政策與制度的不確定性也需引起注意,例如養老金計算口徑、繳費政策、貸款利率在未來調整存在不確定性,影響預期收益。
對待“養老貸”,關鍵在於構建“創新有邊界、風險可防控”機制。監管部門需明確產品標準,對利率、期限、還款方式等作出剛性規定,嚴禁隱性收費和虛假宣傳;金融機構應強化風險評估,結合老年人實際需求和還款能力設計產品,避免過度授信;社區和家庭則要加強對老年人的金融知識普及,幫助他們認清借貸風險。唯有多方合力築牢防護網,才能讓“養老貸”真正成爲養老服務的“助力”而非“阻力”。
養老問題關乎每個家庭的幸福,金融創新介入養老領域本是好事,但任何創新都不能偏離“安全”底色。“養老貸”的健康發展,既需要保持對市場需求的敏感迴應,更需要守住保護老年人權益的底線——這既是對金融創新的約束,也是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