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專精特新企業年營收超八千億元,扶持政策再加碼
廣州計劃提高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扶持力度。
近日,《廣州市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發佈,扶持當地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措施在原有政策上進行升級,從強化梯度培育、激發創新活力、強化金融支持、深化數智化改造、促進融通發展、優化綜合服務、強化組織保障等七個方向提出了25條扶持措施。
8月29日,廣州就若干措施召開專題發佈會,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黃符偉介紹,在構建梯度培育體系方面,新政策提出要完善“小微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四級梯度培育體系,針對不同培育階段的中小企業給予精準激勵措施。
如今,專精特新企業已經成爲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黃符偉表示,近三年廣州專精特新企業平均增長率18.1%,遠高於同行業增速,成爲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累計上市總數達27家。2024年廣州所有新上市企業中,專精特新企業佔比達77.8%。有12家專精特新企業入選全球獨角獸榜單,佔廣州企業入選總數的50%,涌現出小鵬匯天、明珞裝備、極飛科技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記者瞭解到,就當地專精特新企業而言,中小企業佔據了不小的比例。中小規模的專精特新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伴隨着業務快速拓展和人員不斷增加,在資金、場地和人才儲備等方面存在較大需求,對扶持政策的需求程度相對更高。
例如,廣州開發區是當地專精特新企業集聚的區域,已經累計培育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3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6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762家,國家級單項冠軍23家,省級單項冠軍55家。該區8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發明專利、創新成果和新產品來自中小企業。記者從廣州開發區瞭解到,當地已經將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納入“1+15+1”產業政策體系,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政策支持鏈。
如何有針對性地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保障,正成爲各城市在制定相關政策的工作重點。
以廣州爲例,這次的新政策在上述領域進行了進一步的佈局,具體體現在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出讓土地、分割轉讓產業用房時,降低投資強度與稅收貢獻等標準的考覈,降低企業用地門檻。以及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級管理、核心技術人員優先納入人才計劃,在住房、就醫、子女教育等方面做好屬地保障。
記者發現,在金融支持方面,當地針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與初創科技企業之間撮合機制不暢問題,與深圳證券交易所進行合作,上線了廣州市資本市場融資對接服務平臺。目前平臺已有超800家重點產業企業和項目註冊。此外,2024年以來當地還累計舉辦了28場相關產融對接活動,參加路演企業137家,平均每場活動超30家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參加對接。
據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截至2024年底,廣州已累計培育6399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5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4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和136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31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年營業總收入超8000億元,其中“小巨人”企業的年營業總收入1279億元,成爲廣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
此外,去年廣州“小巨人”企業R&D達8.8%,遠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廣州專精特新企業的平均專利數爲8.66件,“小巨人”企業平均專利數爲40.93件,遠高於同等規模企業,成爲廣州產業創新的重要來源。
黃符偉還介紹,廣州“小巨人”企業中六成以上屬於工業基礎領域,九成企業至少爲3家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直接配套,90%以上分佈在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人工智能、半導體集成電路、軟件與互聯網等重點產業領域,成爲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