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9成不用化療 醫揭「3情境」纔要慎重考慮
▲許多人罹癌會擔心化療,但醫師認爲(圖/CFP)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許多癌症病人一聽到診斷,直覺反應就是「要化療了」,但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醒,化療從來不是預設選項,而是戰略選擇,高達9成的患者不需要化療,醫療的本質並非堆疊治療,而是幫助病患掌握選擇權。
廖繼鼎在臉書粉專「廖繼鼎醫師 出神入化的癌症治療」指出,約9成癌症病人不必化療,例如腫瘤尚未轉移、局部仍可手術完整切除,術後復原良好者,其實只需觀察即可,不必承受化療副作用,包括多數的早期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等。
針對化療的角色,廖繼鼎以「戰爭」比喻,他認爲癌症治療好比作戰,有情報偵查、有主力部隊、有善後部隊,而手術就像主攻,放療是精準攻擊,化療則可分3種情境調度:前導性化療、輔助性化療與緩和性化療。
前導性化療指的是手術前化療,常見於腫瘤太大、手術不易進行的病人,這時化療是爲了「創造開刀條件」而非直接治癒。
輔助性化療則是術後的輔助治療,用來清除可能殘留的微量癌細胞,可降低復發風險,提升長期存活率;研究指出,其可使早期癌症患者的復發機率下降3至5成,關鍵在於病人願意多加一道保險。
緩和性化療指的是晚期癌症患者的緩和治療,目標已非根治,而是穩定病情、改善症狀、延緩惡化,例如減少出血、減輕疼痛,但若副作用超過效益,應考慮停火,轉入安寧療護。
廖繼鼎強調,化療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值不值得打,選擇化療也不是全由醫師決定,而是病人基於理解、意願與目標所下的戰略決定,唯有知道自己爲何而戰,纔不會對治療效果有所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