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 醫:病人最好自己決定是否要做

▲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醫師認爲應由病人自主決定是否進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許多癌症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都經歷過化療,不少家屬會痛心問:「是不是化療害死我家人?」對此,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吳教恩在臉書分享,化療在晚期癌症中有不同定位,目的並非「治癒」,而是延緩惡化或緩解症狀,是否接受化療,最好由病人自己決定。

吳教恩在臉書粉專「腫瘤科吳教恩醫師」指出,化療在癌症醫學已有超過50年曆史,但民衆常有誤解。認爲患者臨終前接受化療才導致死亡,其實化療從來不是追求「治癒」,而是以「緩和」、「姑息」爲主要目的。

早年因缺乏標靶、免疫藥物,化療是少數能用的治癌手段,且對部分癌症如淋巴癌、生殖細胞瘤等效果顯著,但對多數晚期癌症,其實只能抑制腫瘤,難以完全痊癒,目標在於暫時控制病情、緩解疼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並爭取有限的存活時間。

吳教恩提到,根據早期資料,未治療的晚期肺癌或胰臟癌,平均存活僅約3至4個月,接受化療則能延長到6個月甚至一年,治癒率雖極低,但對部分病人來說,多出來的時間代表能夠處理最後心願,或與家人再多相處些日子。

對於化療,吳教恩認爲,是否接受化療,最好由病人自主決定,選擇治療能獲得一些存活延長及症狀改善,但同時要承擔副作用;若選擇不治療,則要面對症狀惡化、生命快速終結的現實。

吳教恩也指出,近年隨着標靶、免疫治療出現,部分癌症的治癒機會增加至2到3成,相較過去幾乎爲零已是大幅提升,但對於「治癒」這2字,大多數醫師仍保持謹慎,因爲即使病情長期控制,5至10年後仍恐復發。

吳教恩強調,化療角色「控制非根治」,且透過藥物組合、治療技術進步,副作用已較以往減輕,最理想狀況是讓癌症逐漸成爲可長期控制的慢性病,不再是病人短期內致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