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震生專欄》法國連續從非洲撤軍的意涵

法國曾擁有最多非洲殖民地。(路透社)

今年1月底,3個西非法語國家—馬利、布吉納法索及尼日,正式宣告退出曾參與近半世紀的「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nomic Community of West African States, ECOWAS)。此外,法國軍隊從駐紮長達70年的前殖民地查德退出,並將在年底以前陸續從塞內加爾及象牙海岸撤離。

前者是因爲這3個國家發生非經憲法程序取得政權的軍事政變,遭到ECOWAS停權,另組「薩赫爾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ahel States,ASS),最終退出ECOWAS。其發生軍事政變的一個原因,與法國在薩赫爾地區協助對抗激進伊斯蘭團體不力,且僅與政治菁英交往,照顧後者利益,忽略廣大底層民衆,不接地氣,脫不了關係。雙方關係的惡化,導致了後者的法國撤軍。

法國曾擁有最多非洲殖民地,後者在取得獨立建國後,大抵都與巴黎維持相當緊密的經貿外交關係,法國在許多國家有軍事基地,駐紮於這些前殖民地的軍人最多時期曾達兩萬名,也30多次介入非洲國家內部衝突及參與維和行動,甚至在動亂中協助撤僑。

對許多非洲領導人而言,有法國駐軍不僅代表與殖民母國的連結,也意味着某種程度的安全保障。不過,在當地民衆的眼中,法國的駐軍是既得利益的背後支撐力量,也是政治腐化的幫兇,因此近年來中西非一帶的前法國殖民地充斥着反法的情緒,軍事政變似乎成爲改變此扈從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最有效的手段。

自幾年前西非及中非前法國殖民地發生軍事政變以來,法國的幾個軍事基地就面臨關閉的命運。在2022年之前,法國在馬利、尼日、布吉納法索、查德、吉布地、加彭、象牙海岸及塞內加爾等8個國家仍有駐軍,但目前僅剩象牙海岸、吉布地、加彭、及塞內加爾4國,其中象牙海岸與塞內加爾政府正展開法軍撤離的要求。

換句話說,或許幾個月後,整個非洲僅剩下東非的吉布地及中非的加彭仍有法國的駐軍,但在整個西非地區缺席。雖然軍隊進駐及擁有軍事基地不能代表所有的影響力,然而當地主國提出撤離的要求時,多少意味視非洲爲其後花園的巴黎,雖有地緣與歷史的緊密關係,但在反法情緒不斷上升之際,也不再獲得其前殖民地的信任。

原先因爲薩赫爾地區充斥激進伊斯蘭恐怖組織的攻擊,區域國家歡迎來自殖民母國的軍事協助。2013年當馬利的叛軍已經攻到接近首都時,該國政府向巴黎求援,透過「藪貓行動」(Operation Serval)的近2千名法國軍人介入,成功地解除危機。由於鄰近的布吉納法索及尼日遭到同樣的安全威脅,法國爲協調整個薩赫爾地區的反恐作爲,推出「新月形砂丘行動」(Operation Barkhane),總共部署超過5千名的駐軍,相當程度展現其對後花園安危的關心。然而,這項安全的協助,卻在3年前出現變化。

先是馬利在1年內兩次政變後的2022年,軍事領導人拒絕巴黎提出儘快進行民主選舉的呼籲,導致兩國關係破裂。法國大使遭到驅除,馬克宏總統決定將在該國的駐軍撤離。兩年前的2023年初,布吉納法索同樣要求法國在1個月內完成撤軍,接着是尼日,以至於今年初的查德,及即將展開的塞內加爾與象牙海岸的撤離行動。

如果法國執政者不用心經營與前非洲殖民地的關係,這樣的發展或許還能理解,但馬克宏自2017年上任以來,至少出訪非洲20次,到過24個國家進行訪問,包括前述完成撤軍或是正在撤軍的6個國家。儘管他是目前出訪非洲頻率最高及到過國家最多的大國領導人,但顯然法國過去這套與非洲領導人拉攏私交、建立扈從關係的做法,在部分國家出現軍事政變後,已不再適用,反而成爲其被批判抗議的主因。

法國外交部今年1月宣佈,將在非洲建立更多的學校取代軍事基地,並將焦點放在氣候變遷、教育、及公衛等軟性的議題。

法國軍人撤離非洲,俄羅斯傭兵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成爲馬利、布吉納法索及尼日3個薩赫爾國家聯盟的替代選擇。傳統的法非經貿關係早在本世紀初就被中國超越,後者也投入對非洲軍事人員訓練的協助。北京在氣候變遷、教育及公衛等項目上,早有投資與關注,不太容易被巴黎超越。

美國新上任的川普總統,在第一任期內就鄙視非洲,目前也未看出其對這塊大陸的新看法。傳統殖民母國的法國若再被邊緣化,等同西方世界將全球南方最大一部分的非洲,拱手讓給沒有歷史淵源的中國及俄羅斯。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