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長春的街路,追尋朱光亞留下的閃光足跡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

激烈奔涌的最雄壯力量

細推物理即是樂

不用浮名絆此生

遙遠蒼穹

他是最亮的星

上面這段話

出自2011年度

一位“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

這位“一生就做了一件事”的獲獎者

就是被稱爲

“中國科技衆帥之帥”

的著名科學家

朱光亞

何其有幸

他曾在長春這座城市

留下過堅實的足跡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 資料圖片

1952年8月

朝鮮戰爭板門店談判現場

擔任志願軍代表團英文翻譯的朱光亞

接到了一條通知:

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

剛剛成立的物理系

擔任教授

同年12月

年僅28歲的朱光亞脫下戎裝

來到長春報到

成爲這所年輕的大學中

最年輕的教授

朱光亞的物理之路

起於十年之前

1942年

此前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的他

進入西南聯合大學讀書

吳大猷等名師的栽培

使這個年輕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並在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學生時代的朱光亞 資料圖片

抗戰勝利後

國民政府爲了獲取

原子彈的製造技術

曾派遣

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

三位科學家赴美考察

每位科學家需推薦兩名助手同去

吳大猷帶去的兩名助手

一名是李政道

另一名就是朱光亞

不過

核技術是當時的最高機密

這一考察團

被美國政府拒之門外

隨即宣告解散

此後

朱光亞進入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

繼續從事核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

1947年,朱光亞(右二)與楊振寧(右三)李政道(右一)在美國密歇根大學聚會 資料圖片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

讓朱光亞無比振奮

他牽頭撰寫了

《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

號召海外留學生回國

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浪潮之中

我們中國要出頭的

我們的民族

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我們已經站起來了

回去吧

趕快回去吧

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

朱光亞在《留美學生通訊》發表的《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 資料圖片

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

他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站到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的講臺上

隨後

他又奔赴戰火中的朝鮮

參加了板門店停戰談判

從抗美援朝的戰場歸來後

這名年輕的教授

開始了另一場艱難的攻堅:

在長春

從零開始

創建一所大學的物理系

僞滿時期的“炭礦株式會社”舊址,曾作爲當時東北人民大學的校部圖書館大樓 資料圖片

當時的“東北人民大學”

剛剛搬到長春不久

條件還非常艱苦

朱光亞圍繞物理學科的建設

和同事們開展了大量工作

從專業教學計劃

到教師培養方案

事無鉅細

多由他親筆撰寫

在繁重的教學組織管理工作外

他還主講大學課堂

物理力學、熱學、原子物理學等課程

在東北人民大學的一份工作量報告表上

他累計超額工作115.5個學時

是全校超額教學工作量

最多的教師之一

記載朱光亞辛勤工作的《教師擔任超額教學工作量報告表》

在教學中

朱光亞非常注重理論聯繫實際

他曾在講稿中寫道

分清離心力與慣性離心力

實例有

車輪上的泥

傘上的水滴

火車軌道(彎道處)傾斜

離心節速器可以考慮表演給學生看

細緻的教學準備工作

生動有趣的課堂講解

讓他的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1953年10月,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53級學生聽朱光亞講授普通物理學課程 資料圖片

朱光亞帶過的一名學生

曾經這樣回憶他的授課

朱光亞先生講課講得非常好

他對上課非常用心

講一節課

備課可能要備一週

他不是簡單地講一下原理

而是詳細介紹原理背後的故事

比如黑體輻射

爲什麼當時的理論跟實驗事實不符

當時有幾種假設

物理大師最後是怎麼解決的

他像講故事那樣講給我們聽

所以我們都非常喜歡聽他的課

加上他在朝鮮戰場上

立過功、得過軍功章

在我們眼裡他是英雄

這名學生

名叫陳佳洱

後來

他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並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1953年7月,朱光亞在東北人民大學對學生陳佳洱(左)進行原子物理學課程口試 資料圖片

在長春工作、生活期間

這座城市的許多地方

都留下了朱光亞的足跡

在東北人民大學的這片校園

(今吉林大學前衛北區)

僞滿洲國時期留下的“灰樓”

新中國成立後新建的“紅樓”

不僅見證了學校物理學科

成立初期的發展歷程

也曾留下朱光亞先生

焚膏繼晷、廢寢忘食的身影

朱光亞(第三排右四)與物理系同事們在老物理學樓(灰樓)前合影 資料圖片

朱光亞(前排中)與物理系同事們在新物理教學樓(紅樓)前合影 資料圖片

當時

學校的許多大型活動

曾在人民公園(今兒童公園)裡

一座露天音樂堂中舉行

也曾留下朱光亞和妻子的回憶

朱光亞、許慧君夫婦在露天音樂堂前合影。音樂堂已拆除,位於今華潤中心一帶 資料圖片

朱光亞和家人們在長春的住所

則位於距離校園近在咫尺

一時大師雲集的東中華路

會打籃球、會拉風琴

這名意氣風發

而又多才多藝的年輕教授

給當時的鄰居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光亞抱着女兒朱明燕在吉林省長春市住所陽臺上合影 資料圖片

1955年5月

在接到了一條通知後

朱光亞離開了長春

從此

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學者

消失在了公衆的視野中

雖然他僅在長春停留了兩年半

但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

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

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躋身於全國高校前列

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第一屆學生畢業留影(1954年7月),該照片爲數理兩系合影,

照片右邊23名學生爲物理系學生,一排右四爲朱光亞

他親自教過的學生中

有3人(陳佳洱、宋家樹、王世績)

成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有1人(王明達)

曾擔任教育部副部長

有5人(胡德寶、丁肇忠、辛厚文等)

曾擔任知名大學的校級領導

國家科學獎項獲得者

以及著名專家、博士生導師

更多達數百人

從公衆視野之中

“消失”將近半個世紀

1999年9月18日

在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後

朱光亞的貢獻

才逐漸爲人們所知

在離開長春之後

他參與、組織、領導了

中國曆次原子彈、氫彈的試驗

增強了國防實力和綜合實力

爲我國的經濟建設、人民的幸福生活

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回顧自己的一生

朱光亞曾說

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

搞中國的核武器

1974年,毛澤東接見朱光亞 資料圖片

聶榮臻(左)與朱光亞(中)在覈試驗基地 資料圖片

圍繞核能的利用

他組織實施了

核電站籌建、核燃料生產

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

爲和平開發利用核能

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此後

他還參與了“863計劃”的制定實施

以及中國工程院的籌建

並當選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

但這些突出的成就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

卻並不爲人所知

因爲在“兩彈一星”元勳中

他的名字

是最後被解密的一個

再次出現在公衆視野中

昔日意氣風發的年輕教授

已是一名七十多歲的老人

離開長春的幾十年間

朱光亞依然心繫這所大學、這座城市

1995年

吉林大學材料科學學科

成立十週年之際

他曾揮筆題詞勉勵

多出成果

多出人才

爲我國材料科學的大發展

做出更大貢獻

朱光亞的題詞 資料圖片

1996年

身兼多個要職的朱光亞

依然擠出時間

出席了吉林大學建校50週年慶典

面對年輕的吉大學子們

他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實現科教興國的宏偉戰略目標

關鍵在於人才

希望吉大的同學們

繼承和發揚我校的光榮傳統

和優良的校風、學風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

偉大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

朱光亞參加吉林大學建校50週年慶典 資料圖片

2011年2月26日

將畢生精力

奉獻給中國科技發展的朱光亞

與世長辭

終年87歲

而他的英名和功績

已與“兩彈一星”事業的豐功偉績

融爲一體

永載中華民族光輝史冊

工作中的朱光亞 資料圖片

在今日的長春

吉林大學的校園中

由朱光亞先生題寫的

“物理樓”

光芒璀璨、催人奮發

而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

仍將在這座城市

激勵着一代代攀登者們

書寫新的篇章

參考資料:

徐 魯 《共和國使命 功勳科學家朱光亞傳》

魏立志 《朱光亞在吉林大學》

奚啓新 《朱光亞傳》

吉林大學官方網站等

作者:郭帥

可參與優惠購票

免費領取高德打車券福利!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王偉光    審校:劉星彤

主編:曲翱    監製:陳尤欣

點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