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藝文做戲 只求故事動人
嚴藝文演而優則導,編導的作品幾乎都成現象級佳作,陸續讓她奪下金鐘獎編劇獎、導演獎。(陳俊吉攝)
楊謹華(左)在《影后》中鼓起勇氣對詹懷雲告白,遊覽車上許多觀衆直擊感動到哭;精湛演技爲她奪下首座金鐘獎女主角獎。(Netflix提供)
鍾欣凌(左)、林廷憶演活《影后》胖姐與史艾瑪,一起入圍2025全球OTT大獎,林廷憶更獲得最佳新人女演員獎肯定。(Netflix提供)
影后謝盈萱以《俗女養成記》系列中的臺南女兒陳嘉玲形象深植人心。(資料照)
金鐘視後嚴藝文近年華麗轉身做幕後,編、導的現象級作品《俗女養成記1、2》和《影后》,先後讓她拿下金鐘獎編劇獎及導演獎,作品更從臺灣紅到海外。關於「越在地越國際」,嚴藝文表示,在《俗女養成記》時她就被問過,「這詞是人家創造出來的,根本沒有這句話,都是反推出來、事後加上去的理論;一個創作者根本不會思考這個,不會先懷着一定要登上國際舞臺初衷,否則創作不出動人故事」,她說,當然每個人都希望作品能登上國際、創造億萬票房,但最重要的還是「初衷」是什麼。
《影后》早先被評不OK
她舉例,韓國吃的文化、美容風潮等都是隨着強大影視作品強勢席捲各地,但其實作品中並不會特別強調韓國在地元素;同樣的,如果要介紹臺灣的作品,重點還是要故事先能動人,再把想拍關於臺灣的元素、特色疊加進去,而不是一講到臺灣就一定要塞進陣頭、宮廟等等刻板元素,「重點不是在地不在地,是要先拍出一個臺灣人都願意看的故事」。
嚴藝文說,像《俗女養成記》這樣的題材,臺灣拍過很多,臺灣人自己也愛看,代表這故事是動人、角色可以引起共鳴,這就夠了,創作最根本還是在於文本與表演,這也是她做戲的兩個最大原則,文本一定要是OK的、能過她自己這一關,再來就是演員的表演呈現,其他則是有多少預算做多少事,「這題材能否受到歡迎」和「登上國際平臺」從來都不是她做戲初衷。
嚴藝文表示,她自己也沒想過《影后》能成爲現象級的作品,之前有人說沒想看演藝圈的故事,當初拿故事大綱給某個平臺的時候,也被評「不太OK,觀衆不關心如何拍戲和演員的辛酸」,但是她心裡很清楚她寫的不只是女演員,「是藉由這職業去說故事,還是在講人。我們永遠在猜觀衆的口味、下賭注,但是終究無法預測,只能先做好自己,不能現在流行什麼就投其所好,我不是這樣的創作者,我是隨着自己的節奏,有興趣的題材纔會做」。
被問及作品裡最能體現屬於「臺灣」的元素,同時又能讓國際觀衆產生共鳴的環節,嚴藝文認爲,可能是《俗女1》講到的語言認同,「以前的年代在學校只能說國語不能講臺語,但在家都講臺語,這對小孩可能造成衝突。我們用戲謔、幽默方式呈現。其實在世界各地也都會有類似的語言認同問題,這就是以小推大」;此外,《俗女》的陳嘉玲從臺南故鄉迫不及待北漂到臺北唸書、工作,「但你曾經愈想逃離的地方,在外受挫時就是你愈想回去的地方,那個地方叫家,這也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近鄉情怯」。
未來不排除跨國合作
近年臺灣不少影視作品都開始和國際元素「混融」、展開跨國合作,嚴藝文也看到這現象,認爲跟日本、韓國、泰國、印度都可以合作,例如攝影師可以找國外的,泰國做音效很強,她也有很欣賞的日、韓演員,都是未來不排除展開合作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