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構建集團化就業育人模式 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三年超96%
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廣西英華”)緊扣職業教育改革方向,依託新高教集團辦學優勢,構建集團化協同高職院校就業育人模式,形成覆蓋全員、保障有力的就業育人體系,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連續三年超96%,留桂就業率達65%,用人單位滿意度穩定在95%,學校連續五年獲評“廣西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並獲“2024年全區普通高等學校留桂就業工作貢獻突出單位”稱號。
資源協同:院校聯動築牢就業根基
廣西英華通過集團化辦學優勢,實現就業資源在全國跨省、跨校融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爲就業育人提供硬核支撐。
在就業育人方面,廣西英華與集團內七所院校共建“崗位需求共享池”,通過市場調研、實時共享專業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數據,爲該校根據區域產業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向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各院校共同制定部分互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開發課程體系;開展專業化就業診斷,精準定位學生能力短板,系統舉辦簡歷優化大賽、模擬面試大賽、求職訓練營、1對1生涯諮詢等就業育人活動,顯著提升畢業生求職競爭力與職業規劃能力。
在專業建設領域,廣西英華在集團兄弟院校聯合開發30餘門在線精品課程,包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建立惠及師生超1萬人次;接入集團全國3000餘家合作企業資源庫,年均爲學生擴充優質崗位9000餘個,重點匹配北部灣產業需求。
在師資建設方面,與評價體系建設上,集團共享“雙師型”導師庫,聯合開展“高校就業指導人員中級培訓班”,累計認證就業導師92人;通過教師互派交流機制,每年選派骨幹教師跨校學習,參與聯合教研活動,共同提升育人能力。
在評價體系方面,集團八所院校聯合建立校政企共同參與的就業評價機制,參照兄弟院校鄭州城市職業學院“畢業生滿意度+用人單位滿意度”雙維度標準,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機制落地:全員全程提升就業實效
廣西英華高度重視就業工作,確立“全員參與-全程滲透-精準幫扶”三位一體就業育人格局,通過引入集團《畢業生就業工作管理辦法》《初次就業覈查管理辦法》等標準化工具,以多方協同、階段遞進、靶向施策爲核心路徑,構建覆蓋學生成長全週期的就業服務體系。
構建全員參與的就業育人格局。廣西英華整合“學校-行企-社會-家長”四支核心力量,實施“校領導包聯二級學院、專業教師對接企業、輔導員包乾學生”三級責任機制,明確“校-院-班”就業責任清單,實現全員全程指導;制定就業激勵制度,設置就業工作傑出團隊獎、高質量就業貢獻獎等獎項,激發參與就業工作積極性,實現全員參與的就業工作格局。
實施全程滲透的就業育人路徑。廣西英華以“職業認知啓蒙→職業認同強化→實踐能力內化→崗位適配深化”爲主線,在全程貫通培養中嵌入就業指導,大一開展職業認知啓蒙與檔案建立,大二通過專業競賽與社會實踐提升素養技能,大三依託崗位實習塑造職業精神;開展“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實踐活動”四維課程體系,通過分層遞進教學,確保各階段資源供給連貫有序。除此之外,學校通過環境創設、校媒宣傳、文化浸潤等方式強化學生職業素養,推動樹立正確擇業觀與成長觀,實現就業指導與價值觀教育的全程滲透,有效增強學生求職自信心與綜合素質。
開展精準幫扶的就業追蹤體系。廣西英華構建“一生一檔、一生一策”精準幫扶體系,構建全週期動態管理機制。以“早發現、早介入、全覆蓋”爲原則,通過就業意向調研、心理測評、輔導員訪談等方式,對重點羣體開展“地毯式”摸排,對畢業生學業摸底情況早啓動,早預警,形成經濟困境、學業困難、能力短板、心理狀態等維度幫扶“一本賬”,建立開展一對一、多對一就業幫扶清單,與困難畢業生開展至少3次談心談話,涵蓋政策解讀、就業指導及心理輔導等內容。學生畢業後依然開展“就業覈查”工作,100%追蹤學生畢業後發展路徑。近三年,學校落實教育部“宏志助航計劃”,聯動校地資源拓寬就業渠道,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數智賦能:技術革新驅動就業效能升級
廣西英華藉助新高教集團“六朵雲”平臺(雲測評、雲教學、雲崗聘、雲思政、雲指導、雲反饋),實現就業服務全流程數字化,以數據驅動實現精準對接、高效服務。新生通過“職業能力測評系統”生成職業能力畫像及個性化生涯規劃書,超星AI平臺動態採集學習數據,推薦適配的專業發展路徑,聯動地方人社部門年推送匹配崗位超5萬條;通過雲研平臺實現人崗智能匹配,線上面試“雲簽約”佔比提升30%;運用雲思政育人平臺,如文化陣地公衆號思政浸潤,培養學生服務區域發展的情感認同;依託集團就業大數據監測中心與BI系統,動態分析畢業生在桂就業競爭力指標,定期發佈《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形成“數據反饋—方案優化—成效提升”的良性循環。
下一步,廣西英華將繼續就業育人模式改革,不斷完善集團協同機制,精準落實各項就業舉措,持續推進數智化就業服務創新,爲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和未來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爲廣西區域經濟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力高質量發展。(龍燕燕、李嘉良、郭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