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多地遭遇嚴重乾旱,防災形勢究竟如何?旱澇形勢會如何變化?

據新華社南寧4月24日電 近期,廣西多地遭遇嚴重乾旱,社交媒體上水庫乾涸、水田乾裂的消息引發關注。

旱情給羣衆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防災形勢究竟如何?接下來旱澇形勢會如何變化?“新華視點”記者展開調查。

旱情究竟如何?

廣西馬山縣古零鎮里民村地處大石山區,長時間的少雨天氣,讓原本將山泉水作爲灌溉水源的農田一直處於“乾渴”狀態。

村民劉曾武指着山旁田地裡發芽不久的玉米說:“往年這時候都該長七八十釐米高了,現在纔剛長過腳踝的位置。”

當下正值春耕春種的關鍵時節,由於缺乏灌溉水源,不少農作物長勢低矮,部分農田因缺水無法翻耕整地,難以播種插秧。

記者走訪廣西多地看到,由於缺乏有效降水和上游來水減少,部分河流出現斷流,水庫低於死水位。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高嶺鎮弄池村,75歲的老漢陸金田望着乾涸的弄池河直搖頭。村裡一直靠弄池河飲水和灌溉,由於上游來水稀少,這條河已斷流超過2個月。“活了幾十年都沒見過這麼旱的天,大家都盼着能早點下雨。”陸金田說。

截至4月23日,廣西氣象乾旱面積達22.3萬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93.9%。其中,特旱面積佔比達78.5%。此外,廣西大部分江河天然來水量與歷年同期相比,總體偏少三至五成。

截至4月21日,廣西12市的55個縣份出現乾旱災害,累計造成43.1萬人受災,因旱飲水困難需救助人口實時值達5.4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19萬公頃。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副主任尹宜舟介紹,廣西旱情較重的地區春植蔗出現葉片捲曲現象,宿根蔗斷壟比較嚴重,春玉米出苗不齊,長勢偏弱,貴港、玉林兩市局部因灌溉用水不足,早稻移栽進度推遲。

爲何今年廣西會出現大面積乾旱?

據廣西氣象部門統計,2024年11月以來,廣西平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爲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氣象乾旱呈反覆發展態勢。

廣西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祁麗燕介紹,今年年初,氣象乾旱開始發展,2至3月得益於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影響,廣西氣象乾旱有所緩和。但4月以來,降雨持續偏少導致部分地區氣象乾旱再度發展。

防災形勢如何?

4月21日,水利部針對廣西等省區啓動乾旱防禦Ⅳ級應急響應。

“啓動乾旱防禦Ⅳ級應急響應,意味着要採取相應的響應行動,進一步加大抗旱工作力度。”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水利部指導旱區精準範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全力抗旱保供保灌。

在都安縣澄江鎮六柱村,幾天前剛打好的機井成功抽取出地下水,百米之外的水廠已將輸水管修至井口旁,準備對接輸水作業。“機井符合供水條件後,可爲全村近7000名羣衆提供清潔的生活用水。”六柱村黨委書記藍鬆說。

爲確保不漏一人,在暫時沒有穩定水源的地區,各地組織抗旱送水隊將一車車清水送至受旱羣衆家中。

“消防連續給我們送了三天水,解決了全村400多人用水難的大問題。”武宣縣東鄉鎮合羣村村委會副主任黃洪華說,消防員也爲村中行動不便的老人送水進家。目前,廣西消防部門已爲超10萬名受旱羣衆送上“及時水”。

正值春耕春種的關鍵時節,如何抗旱保糧,緩解農業用水的緊張局面?

行走在馬山縣田間地頭,不時可以看到抽水機架設在田埂旁,爲田間飢渴的秧苗灌溉補水。當地調配水泵130臺、汽油發電機30多套,組建抗旱工作隊11支共400多人,奔赴各村屯開展抗旱工作。

除了傳統的抗旱救急舉措,各地也積極拓展救助技術手段。

氣象部門搶抓有利氣象條件持續開展增雨作業,累計影響面積超15.8萬平方公里,增加有效降水約8億噸;都安縣農業部門及時推廣旱稻種植,相較傳統水稻種植可節水超七成,讓春耕不誤農時;各地還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授一水多用小技巧,實現水資源最大化利用。

據統計,廣西已累計向旱區供水48.62億立方米,保障春灌面積1018.69萬畝,保障因旱飲水困難羣衆的基本用水需求。廣西各級各部門累計投入8200多萬元用於抗旱工作。

多措並舉減災更防災

接下來廣西的旱澇形勢將如何變化?

目前廣西已進入汛期,廣西氣象部門預測,受降雨影響,部分地區旱情將得到一定緩解。但受多重因素影響,廣西旱情仍將持續。

廣西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農孟鬆介紹,每年3至5月是廣西強對流天氣的高發季節。強對流天氣的特點是移動速度快,降雨分佈不均,面上降雨不大。“短時降雨過後,地上水分很快就會被蒸發掉,因此旱情仍會持續。”農孟鬆說,廣西氣象部門將持續做好監測預報預警工作。

針對廣西持續旱情及旱澇頻發的態勢,業內人士及專家建議,加強旱情監測研判、加快建設集中供水和農田水利灌溉項目,補齊防災減災救災短板,最大程度實現減災減損。

農孟鬆表示,旱情預警預測涉及氣象、水文、水利等多部門,各類影響要素繁雜,需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助力監測系統提升能力,提前預測預報來水、需水、供水形勢和旱情影響情況,做好旱災防禦工作。

尹宜舟說,廣西南部等地未來一段時間降雨會繼續偏少,乾旱可能持續發展,仍需做好防旱抗旱工作,多舉措調配水源,保障甘蔗生長用水。

基層幹部表示,通過大批建成家庭水櫃和集中水櫃,農戶和村屯具備了一定儲水能力,但面對嚴重旱情時仍面臨備用水源不足難題。需進一步加強集中供水項目建設,將水網織密織細。此外,要因地制宜推進農田水利灌區建設,將“幹、支、鬥、農、毛”水渠建設一體化推進,助力農田穩產增產。

部分受訪人士認爲,面對嚴重旱情,基層仍存在專業應急人員不足、設備短缺、技能有限等因素掣肘。可探索與企業、院所等機構建立“共享應急裝備”模式,破解應急設備短缺、資金投入過大等難題。

編輯 劉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