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市銀海區:農村小學進行英語教學改革探索

“以前上課全靠我一個人唱獨角戲,孩子們捧着課本乾瞪眼,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兩句,也是中式發音,讓人哭笑不得。”回想起6年前剛進入廣西北海市銀海區福成鎮平聯小學的情景,英語教師雷鳳娟仍感慨萬千。如今,她帶的五年級學生的課堂上,學生們正用英語流利表演課本對話。

這樣的轉變,源於北海市銀海區教育教學研究室針對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普遍存在、教師語音教學能力薄弱及城鄉教育資源分佈不均等痛點展開的系統性改革。這一改革形成了“六階教學模式、三維發展模型、四級教研機制”相融合的系統性育人經驗,爲農村地區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銀海區教育教學研究室小學英語教研員周雨琦是改革的“領頭羊”。“學生怕開口,是因爲缺乏系統的語音教學。”她說。周雨琦帶着銀海區小學英語教師團隊深入農村調研,觀察課堂、收集案例,最終提煉出“感知—模仿—解碼—拼讀—應用—創生”六階教學模式,並牽頭研發了拼讀卡片、語音轉盤、拼讀抽拉卡等趣味教具,引入智能口語測評系統,實時反饋發音準確度。銀海區小學英語教師團隊一步步打磨出可複製的教學模板。

銀海區“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維發展模型,讓福成鎮大砍小學英語教師張琤找到了成長路徑。“加入周老師主持的自然拼讀課題以來,我得到了系統的培訓和專業的指導,現在我有了一整套教學工具箱,從發音示範到錯誤糾正都有策略。”張琤笑着說,她帶的班級英語平均分從56.1分提升至67.2分。

針對城鄉教育資源分佈不均,銀海區“縣區引領—示範校領航—片區共研—農村落地”四級輻射網絡讓資源活了起來。銀灘鎮曲灣小學教師李靜對此深有體會:“以前一個人單打獨鬥,現在我們可以實時和教研員、城區示範校骨幹教師及片區內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等教學研討。”在“三段式三集備一示範”及“學科中心組+”教研模式下,銀海區小學英語教師團隊累計研發出2500餘項教學資源,並通過送教下鄉、雲端共享覆蓋全區36所村小,打破城鄉壁壘。

“我們的改革是‘以研促教、以教提質、以質均衡’的閉環。”周雨琦說。目前,銀海區城鄉英語均分差從42分縮至13分;教師獲市級以上獎項246項,學生獲獎1058人次;2個課例入選國家級案例集。這一經驗已推廣至3個地市94所學校,爲農村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複製的“銀海方案”。(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周仕敏 通訊員 葉文霞)

作者:周仕敏 葉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