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大學:探索“科研+科普”的“護海路”
在廣東湛江金牛島,一片片藍綠交匯,這是紅樹林。“紅樹林不紅,但爲什麼叫紅樹林?樹下招潮蟹的眼睛爲什麼一隻大一隻小?”在金牛島的棧道上,廣東海洋大學研究生熊雲柯的生動講解,吸引了湛江本地居民黃姐。儘管在湛江生活多年,這還是她第一次看到紅樹林。後來,黃姐時常到金牛島“蹭課”。
從科研攻關到科普宣講,從生態修復到社會協同,廣東海洋大學(下稱“廣東海大”)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爲牽引,發揮優勢,做好“海”的文章,服務海洋強國建設。學校長期致力於紅樹林、珊瑚礁、中華白海豚等水生生物保護工作,並將科研成果轉化爲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引導更多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早在1997年,廣東海大就啓動紅樹林相關研究。2023年,學校成立紅樹林研究中心,主攻紅樹林生態保護和協同利用。中心集結了學校環境科學、水產養殖等多學科力量,他們圍繞紅樹林生態系統、生態保護和修復防災減災,展開科研攻關。
廣東海大濱海農業學院教授吳劉萍已從事紅樹林生態修復多年。“我們不但爲退塘還林獻智獻力,而且運用無人機監測、物聯網技術等提高幼苗存活率。”吳劉萍還通過研究種養耦合模式,努力修復和穩定紅樹林的生態。得益於種養耦合的生態型經濟模式,在湛江部分區域,紅樹林修復工作正從單純的“種樹保林”轉變爲聯結生態與民生的紐帶,推動着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與紅樹林這類植物羣落相似的是,珊瑚礁也被列入重要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潛入深圳大鵬灣的海底,就能探索到五彩斑斕的珊瑚世界。這片多彩的珊瑚礁曾被灰白的沉積物覆蓋。在一次廣東省珊瑚普查中,廣東海大深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肖寶華看到相對嚴峻的現實情況,決定投身珊瑚礁保育工作。
“珊瑚對於海底生態修復有重要作用,但當時國內關注者不多。”於是,肖寶華團隊嘗試人爲介入,開展種苗種植和養護,“如果海底珊瑚覆蓋率低於10%,我們就進行人工干預,進行補種。如果高於10%,我們就以保護、自然修復爲主。”
肖寶華團隊在海底種起了珊瑚。經過三次迭代種植技術,現在他們把人工培育珊瑚固定在形似飛碟的“珊瑚杯”上,並在海底搭建苗圃,構建自然海區人工珊瑚培育系統。這既提高了珊瑚的存活率,又爲小丑魚等海底生物營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如今,團隊已在大鵬灣培育了18種、超過10萬株珊瑚母株,並建設了700個珊瑚培育超級網圃,現已有30多萬株人工培育珊瑚種苗。
湛藍的海面上,一道優美的弧線劃破水波,那是中華白海豚的身影在躍動。談及中華白海豚,廣東海大水產學院教授王學鋒如數家珍。
多年來,王學鋒及其團隊深入開展中華白海豚相關研究,重點調查它們的種羣數量、主要餌料生物資源現狀、棲息環境及分佈範圍等。據團隊掌握的調查數據,目前雷州灣中華白海豚數量保持穩定、年齡結構完整、分佈範圍變化不大。中華白海豚種羣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海洋生態持續良性運轉。
爲讓更多海洋科普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廣東海大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行。學校通過建設水生生物博物館、開展科普活動等,努力構建海洋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
廣東海大水生生物博物館擁有魚類、貝類等共3000多種、50餘萬件水生生物標本,是一座服務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科普的“資源庫”。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初慶柱表示,博物館努力打造多元化科普基地、特色展廳,並積極聯動學校白海豚等科研團隊,開設專家科普課堂。僅在2024年,就有超5萬人次中小學生前來廣東海大水生生物博物館開展科普研學。
廣東海大還以數字化賦能博物館建設,開發全景VR瀏覽系統等多個實用數字化應用,讓公衆線上參觀博物館。另外,學校通過科普進校園、線上科普活動,引導更多社會公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廣東海大多個科研團隊也在爲科普工作貢獻力量。吳劉萍帶着研究生、本科生們開設“紅樹林大講堂”。肖寶華團隊則牽頭成立中國珊瑚保護聯盟,聯合全國多地的志願者,開展珊瑚普查、科普宣講等活動。
“現在全國有53支志願者隊伍,每次組織珊瑚普查,名額都會‘秒沒’,不少人還搶着當‘替補’。”肖寶華笑着說。聯盟成立以來,很多溫情故事發生:八歲患有自閉症的小昊(化名)在珊瑚世界裡逐漸敞開心扉;“章魚哥”夫婦自掏腰包,多年來堅持參加珊瑚調查和保護活動。(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謝鈺然 樑緣 記者 劉盾)
作者:謝鈺然 樑緣 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