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頭溪煥新記——湖北長陽推進流域綜合治理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 王建宏 通訊員 覃丹
一溪碧水,兩岸美景。位於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的沿頭溪,是武陵山區並不起眼的一條河流。
從曾經的“傷痕累累”,到如今煥然新生。這條僅24公里的小溪,如何從背水一戰的治污攻堅戰中,探索出一條因水而興之路?近日,記者走進沿頭溪流域探尋答案。
源頭治水 讓水淨起來
你能想象嗎?錳礦排放的工業尾水經過淨化,竟然能養魚!在位於沿頭溪中游的一家錳礦企業,兩條鮮豔的紅鯉魚擺動尾巴,在尾水淨化池裡遊動着。“這魚兒,就是治水、淨水的成效代言人。”中錳(湖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傑說。
由於錳離子在水中形成的錳氧化物具有極強的吸附性,容易沉積到河道中的沙石上,嚴重影響水體觀感。曾經,隨着錳礦的開發,村民們富了口袋,但沿頭溪已不復往日澄澈。
痛定思痛!2024年,龍舟坪鎮投資120萬元,實施錳礦尾水人工溼地淨化工程。
“環保車間處理後的錳礦尾水,還要經歷‘三重考驗’才能排放。”劉傑介紹,首先採用“木炭—活性炭—沙石”進行初步生物吸附過濾,其次由生態沉澱過濾池中的植物二次淨化,最後在下游還建設有300立方米的生態溼地。
龍舟坪鎮的決心遠不止於此。48家造紙廠、15家涉河工礦企業被關停,完成流域沿線11個排污口整治。40餘家農家樂和民宿全面開展污水治理提檔升級。全流域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覆蓋率達98%、垃圾清運標準化覆蓋率達98.2%。保護河流環境被寫進了村規民約,村民組成的志願服務隊,還會定期清理河道。
“溪水不清,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治理關鍵在控排、核心在源頭。”龍舟坪鎮黨委書記譚俊道出秘訣,沿頭溪流域還新建了4個自動水質監測站,只要數據異常就會報警,24小時守護流域水安全。
如今,清澈的溪水緩緩流淌,許多村民感嘆:“兒時的小溪又回來了!”
循環用水 讓水動起來
春節期間,位於兩河口村的大棚內,一顆顆紅豔豔的草莓點綴在綠葉間,沁人的香甜撲鼻而來。遊客們穿行其間,盡享鄉野之樂。
距離採摘園不到百米,是鎮內重點企業——清江鱘龍漁業。採摘園負責人覃建軍感慨,“老鄰居”如今“親上加親”了——鱘龍漁業處理後的尾水,正源源不斷引向採摘園的蓄水池,再通過滴灌系統灌溉。“草莓喝上了‘營養液’,我再也不用爲水發愁了。”覃建軍笑着說。
一場由治水倒逼的農業產業變革,在沿頭溪流域悄然興起。
趁着冬季農閒,佔地200餘畝的“稻香漁歌”二期項目正在抓緊推進,原本零散的田地,已經頗有一馬平川之勢。
2024年,龍舟坪鎮啓動“稻香漁歌”項目,將上游兩家養殖企業處理後的養殖尾水,通過溝渠連接至稻田,以魚肥田、以稻養魚,百畝稻田喜迎豐收。項目實施後,尾水中的氮、磷含量從0.8mg/L、0.15mg/L降低到0.3mg/L、0.09mg/L。
“將經營理念運用到治水過程中,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龍舟坪鎮黨委副書記王爲介紹,如今,這裡探索“漁—水—果—蔬—溼地”“果—沼—豬”“魚—塘—稻—油”等多種生態型循環農業模式,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2.1%。
借水行舟 讓水活起來
溪水一路奔流,在千工堰的景觀壩前轉了好幾個彎,順着層層疊疊的石頭,流淌出一個個小飛瀑。一對白鷺展翅掠過天際,劃出美麗的弧線。兩河口村黨支部書記林濤拿出手機,記錄下這一幕:“環境好了,鳥兒多了,魚兒也游回來了!”
淤堵的河道疏浚了,生態護坡披上了綠衣,兼顧防洪和美觀的景觀壩築起來了……一套“組合拳”下來,原本無人問津的“荒溝”,如今成了市民們的網紅打卡地。
“沿頭溪流域串聯5A景區清江畫廊、4A景區清江方山以及天柱山等3個3A景區,資源稟賦獨特。”譚俊說,當地正聚力打造“沿頭溪”區域公共品牌,推出“夢幻溪遊記”旅遊路線產品。
潺潺溪流,把節點與節點、村落與村落連接起來,實現“村、景、企、農”抱團發展。目前,沿頭溪流域已建成生態農業基地7000餘畝,柑橘、茶葉、小水果等特色產業帶盡收眼底,土家民宿、農家樂星羅棋佈,4個研學基地年接待量達4萬人次。
佔地近5萬平方米的長陽旅遊集散中心正拔地而起。不遠處,20多名工人正在新建的生態護坡上,進行草皮養護作業。“除了疏浚河道、修建護坡,我們還在河道栽培了3萬平方米水生植物。”工程項目經理周保珊介紹,“5月份荷花綻放,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呢!”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