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中醫醫院新院區正式交付 30萬市民迎來“健康新守護”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30日訊 近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煙臺市中醫醫院項目正式竣工交付並投入使用。作爲“十四五”時期“健康煙臺”規劃的7個重大醫療衛生項目之一,這座嶄新的醫療綜合體將重點建設胸痛、卒中、創傷三大急救中心,爲周邊6.2平方公里區域內的30萬羣衆提供全方位醫療服務,填補了區域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缺口。

狹地巧築:在“螺螄殼”裡建出“健康堡壘”

項目地處煙臺市芝罘區核心地帶,緊鄰城市主幹道,5.6萬平方米的建築體量與僅0.8萬平方米的臨時施工用地形成鮮明對比,堪稱“在城市夾縫中造樓”。面對這一先天制約,中建二局項目團隊創新採用“九宮格”分區法切割有限場地,搭配“AB區”晝夜錯峰作業模式,讓5個施工班組在“擠壓式空間”中實現“流水作業不交叉”。通過科學調度與精細管理,主體施工階段較計劃節約工期20余天,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空間利用攻堅戰”。

更具挑戰的是,項目圍擋與周邊小區圍牆最近處不足2米,錨索施工標高緊鄰居民樓地下室,“貼身作業”對施工精度與環保要求提出極致考驗。技術團隊跳出傳統思維,經數十次實地測繪與三維建模推演,將樁端持力層精準錨定粗粒砂層,利用其緻密結構縮減持力深度。同時將傳統灌注樁優化爲預製管樁,單樁施工週期從3小時壓縮至1小時,不僅效率提升67%,更從源頭避免了現場溼作業帶來的揚塵與噪聲污染。

深基穩築:三重地質挑戰下“安全密碼”

9.8米深的基坑、高水壓環境、富沙層地質——三大地質難題疊加鄰近海域的特殊區位,給基礎施工套上了“緊箍咒”。爲破解“深基坑+高水壓+富沙層”的三重挑戰,項目團隊引入深基坑實時監測系統,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將支護結構位移、錨索應力、周邊沉降等核心數據動態傳輸至智慧工地平臺,實現風險的即時預警與快速響應。

在此基礎上,創新構建“雙維度驗算體系”。一方面通過有限元分析確保支護結構強度與變形可控,另一方面專項開展鄰近海域抗浮驗算,形成“強度-變形-抗浮”三位一體的安全閉環。結合精準計算結果,團隊實施“分層分區開挖+支護緊跟”策略,將基坑按地質條件劃分爲3個施工區,每區按2米分層開挖,且每層開挖後4小時內完成錨杆注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通過“時空雙控”從根源切斷沙層滲水路徑,爲項目築牢了地下“安全防線”。

智造賦能:用科技澆築“精品醫療工程”

數字化建造是項目高質量履約的關鍵密碼。項目將全生命週期BIM應用貫穿始終,在二次結構砌體與機電管線施工中實現毫米級協同——通過BIM技術完成砌塊“零衝突排版”,對水、電、消防等管線實施三維可視化縱斷佈局,讓吊頂上部空間實現“飽和式利用而不顯侷促”。依託BIM深化模型,現場砌築預留管線洞口精準度大幅提升,從根源消除專業碰撞,返工率近乎爲零,工程一次成優率與實體精細度同步躍升。

不僅如此,項目融合智慧工地中樞系統與無人機巡檢技術,構建起全域感知的一體化管理平臺。安全管控實時預警、質量監督節點追溯、基坑變形動態監測、勞務人員智能考勤、危大工程全過程監管等功能均納入平臺智能調度,爲管理人員提供“一張圖”式統籌界面,形成“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智能化管理閉環,爲項目高效建造與優質履約注入了強勁科技動能。

如今,這座凝聚着建設者智慧的醫療綜合體已正式啓用。從狹地施工的巧思到深基防護的嚴謹,從數字建造的精準到人文關懷的溫度,中建二局用專業與匠心,爲煙臺市民築起了一道堅實的“健康屏障”,也爲城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閃電新聞記者 董洛穎 通訊員 劉學雷 張夢雲 煙臺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