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獲評“優化環評分類管理國家級試點” 環評辦理1個工作日完成

煙臺融媒3月27日訊(記者 童佳怡 通訊員 公衍麗)昨天下午,煙臺市召開“‘綠色賦能’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新聞發佈會,介紹全市在提升生態環境服務效能、審批流程簡化、服務重大項目建設、全方位助力企業綠色發展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德勝表示,近年來,市生態環境局通過打造“極簡服務”新模式,共享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爲企業在環境准入、選址選線等方面提供精準指導。同時,優化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公開年度跟蹤監測報告供入園企業免費使用,有效減少企業重複投入。

在審批流程上,市生態環境局通過調整部分項目環評審批流程,降低部分行業建設項目環評等級,對報告表類項目推行告知承諾制。此外,通過推廣“打捆”審批模式,鼓勵小微企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共同編制環評文件,進一步簡化報告書(表)編制內容,減輕企業編制負擔。在簡化污染物總量指標管理流程方面,對限定行業的總量指標替代予以豁免,降低企業的辦事成本和時間成本,提高項目審批效率,爲項目建設開闢綠色通道,推動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爲形成長效保障,我市構建起全週期的幫扶服務機制。今年,市生態環境局將繼續加強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的銜接,推動兩者在產排污環節、排放標準、污染防治措施選取、總量控制、環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的有機融合。探索實施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審批合一”模式。在“高效辦成一件事”方面,繼續深化“一件事”集成辦改革,將涉及陸域環評、海洋環評、輻射環評、入海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等多個事項的項目,統一納入一本環評文件。

完備的保障機制是項目建設的基石。爲此,市生態環境局精準做好項目要素保障、完善項目服務幫扶機制,着力優化項目指標管理。建立市級總量指標儲備庫、年度省市重點項目和掛圖作戰項目保障臺賬,通過“一項目一研判”提前分析環評審批堵點、總量指標缺口等關鍵制約因素,量身定製“要素預支+審批倒排+節點督辦”攻堅方案,實現項目從預審到投產的全週期跟蹤調度。同步深化“多評合一”集成改革,將環評、排污口論證、海洋環評等跨領域審批事項整合形成“一攬子”解決方案,以“一次申報、並聯審查、同步辦結”的綠色通道,全鏈條保障重大項目早落地、早達效。

爲減輕企業負擔,市生態環境局還將試點實施登記表豁免管理,對試點園區內城市道路及管網、分佈式光伏發電、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等項目實行環評豁免管理。同時,以今年獲批“優化環評分類管理國家級試點”的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爲試點,探索優化環評分類管理,取消部分報告表項目環評,明確污染物排放總量覈算方法,並將非重大變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減少企業制度性成本。“通過此次試點,預計每年可減少項目環評審批數量30個以上,環評辦理時限壓縮至1個工作日。”市生態環境局黃渤海新區分局副局長王強在發佈會上介紹,此次試點不僅能夠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也提升了環保服務效能,守住了生態環境底線,推動了環評管理從“重審批”向“強服務”轉變,爲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