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洪水釀重災!作家指「住400年原住民早知道」:花蓮溪不是吃素的
花蓮光復市區一片狼藉被泥巴掩埋,空拍畫面震撼。記者劉學聖/攝影
強臺「樺加沙」昨(23)日夾帶豪雨重創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沖斷馬太鞍溪橋並淹沒市區,居民緊急撤離。雖然中央氣象署昨日上午已發出警示,但地方應變與撤離速度仍引發爭議。
花蓮知名登山作家蔡日興在臉書發文指出,事發當天「早上11點之前就已經發布新聞」,地方政府掌握警訊,知道即將要溢流,也知道危險區,最後卻沒有及時撤離,「短期檢討的是地方沒錯,但長遠來看,得回到歷史」。
他強調,馬太鞍社是花東縱谷少數超過400年未遷動的阿美族部落,爲什麼他們不住光復市區?指出光復平原長期人煙稀少,顯示祖先早已瞭解洪泛風險,「淹水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住了400年的原住民,一定知道哪裡纔不會出事」。
蔡日興援引荷蘭時期與清代史料指出,花東縱谷在歷史上並非人口密集地區,馬太鞍社以北直到吉安的奇萊平原才較爲熱鬧。他認爲,花東縱谷土地貧瘠,日治時期興水利才大幅改善。但花蓮溪水道多變,堰塞湖溢流或潰堤在歷史上「一定發生過N次」。他並提醒,臺鐵在花蓮設計路線時,光復隧道與溪口隧道皆選擇以地下隧道過溪,「早該知道這是必然的」。
蔡日興直言,「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它的河道,它早晚會跟你要回來」。
根據花蓮縣長徐榛蔚的臉書顯示,昨日上午8點39分即發文提醒鄉親,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紅色警戒將提前於23日8點至10點發生,經極端情境潰壩分析,洪水將於70分鐘抵達馬太鞍溪橋、洪峰120分鐘通過馬太鞍溪橋,請鄉親務必確實避難。該則避難文明確指出影響範圍區域包括光復鄉、萬榮鄉、鳳林鎮、臺9線馬太鞍溪橋、193縣道,及兩岸河防構造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