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數據:草甘膦比食鹽更加安全
在農業領域,草甘膦與BT蛋白的安全性始終是民間爭論的焦點。儘管爭議不斷,但科學數據及權威研究能爲它們的安全性提供有力證明。
草甘膦
草甘膦作爲全球廣泛使用的除草劑,常被民粹主義者質疑安全性。但從毒理學大鼠經口LD50數值看,其安全性一目瞭然。草甘膦(純品)大鼠經口LD50數值達4320mg/kg ,而食鹽僅爲3750mg/kg,乙草胺是1160mg/kg,百草枯更低至150mg/kg 。
這些數據清晰表明,草甘膦急性毒性低於食鹽,更遠遠低於乙草胺和百草枯。
即:毒性大小依次爲:草甘膦(純品)<食鹽<乙草胺<百草枯 。
對於“你說安全,你喝草甘膦”這類片面質疑,需從科學角度理性看待。
草甘膦也是農藥,農藥肯定都有毒,你會去喝嗎?同樣,也沒有人去直接把食鹽當糖果吃。所謂的“你說安全,你喝草甘膦”,不過是二流子們的胡扯。
再者說,草甘膦雖有微毒,可脫離劑量談毒性毫無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組成的農藥殘留聯席會議(JMPR),經大量試驗與數據研究表明,按良好農業規範使用草甘膦,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風險較低。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分析90000多頁科學證據、3300多項經同行評議的研究後,得出草甘膦“不太可能對人類造成致癌危害”的結論。美國環保署(EPA)經長期研究,評估了草甘膦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發現正常使用劑量下,其對非靶標生物影響極小,如對蜜蜂的行爲、繁殖和生存均無顯著的影響。
從環境影響數據來看,草甘膦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較短,通常在數天到數週。在河流與緩慢流動的池塘內,草甘膦通過稀釋及與土壤結合迅速消失,半衰期小於10小時 。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跟蹤草甘膦在農田周邊水體中的殘留情況,監測了100個不同的水體樣本,歷經5年時間,結果顯示,95%以上的樣本中草甘膦殘留量均低於檢測下限,僅有極少數樣本檢測到極微量殘留,且遠低於安全標準。
在草甘膦的殘留限量方面,2005年JMPR開展草甘膦殘留限量評估,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審議後,發佈幹大豆籽粒中草甘膦殘留限量爲20mg/kg ,全球膳食評估認爲該限量不會危害公衆健康。美國製定了172項草甘膦殘留限量標準,如大豆(幹)20mg/kg ;歐盟制定340項,大豆(幹)20mg/kg ;日本有205項,大豆(幹)20mg/kg 。中國製定了11項,像稻穀0.1mg/kg、小麥6mg/kg 。從抽樣檢測監控數據分析,大多數批次進口大豆未檢出草甘膦,少部分雖有檢出,但均低於中國小麥草甘膦限量標準(6mg/kg)。
國際上一項針對草甘膦使用與人類健康關係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涉及全球50個國家,跟蹤調查500萬長期接觸草甘膦的農業工作者和1000萬普通人羣,歷經10年時間。結果顯示,接觸草甘膦的人羣中,癌症、生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發病率與普通人羣相比,無顯著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11月16日,歐盟委員會宣佈將草甘膦除草劑的使用期限延長10年,至2033年12月。這一決策是基於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與歐盟成員國共同進行的全面安全評估,儘管過程中存在爭議,但最終科學評估結果支撐了草甘膦的繼續使用,只是新增瞭如禁止在作物收穫前使用草甘膦,以及採取某些措施來保護非目標生物體等條件和限制 。
中國在草甘膦生產領域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球最大的草甘膦生產國。
全球草甘膦產能共計111.8萬噸,中國產能就達到74.3萬噸 ,約佔全球產量的85%。國內草甘膦產能主要集中於興發集團(23萬噸)、福華通達(15.3萬噸)、新安化工(8萬噸)、江山股份(7萬噸)、好收成韋恩(7萬噸)等企業,這些企業的產能合計佔全球產能的55%,佔國內總產能的81%。中國生產的草甘膦大量出口,80%以上流向國際市場,主要供應北美、南美和東南亞等地區,美國是重要的進口國之一。草甘膦的出口爲中國創造了可觀的外匯收入,有力推動了中國農藥產業的發展。
因此,無端反對草甘膦,實際上是在阻礙中國相關企業的發展,影響中國在全球農業化工領域的競爭力。
BT蛋白
再看BT蛋白,它廣泛應用於轉基因作物的抗蟲領域。BT蛋白由土生細菌B.thuringiensis產生,在細菌體內形成的完整結構結晶Bt蛋白無毒,只有被昆蟲吃掉,在昆蟲腸道鹼性環境下加工成毒性蛋白,並和昆蟲腸道細胞表面特定受體結合才起作用。
爲驗證Bt蛋白對哺乳動物毒性,科學家用體外純化的Bt蛋白喂飼10只雄性和雌性老鼠,劑量約是人體消費轉Bt基因玉米水平的200 - 1000倍,結果顯示,喂飼高純度的Bt蛋白與老鼠的體重、存活率、總的病理水平等均無關。
另有研究表明,BT蛋白進入人體與強酸性胃液接觸,15秒就會消化分解,從安全性角度而言,這與人們日常食用蛋白粉沒有本質區別。從應用歷史看,Bt蛋白已被安全應用約40年 。
國際權威科學機構的諸多試驗,也都肯定了草甘膦和BT蛋白的安全性。
那些否認這些客觀事實、只會喊口號的反轉分子,他們罔顧科學數據,在邏輯上就存在着嚴重的雙重標準。
BT能也在有機作物種植中使用,草甘膦同樣在非轉基因種植中廣泛應用,他們卻對草甘膦百般指責,對BT在有機種植中的使用視而不見。這種行爲無疑是在炒作自己的愚蠢、秀無知,更是在表達自己反科學的立場。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纔是推動農業進步、保障糧食安全的正途,無端反對只會阻礙農業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