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生病沒食慾」真相 醫:不吃飽反能強化免疫力
▲病中不必強迫自己吃飽,最好輕斷食,多喝水或蔬菜湯,更有助身體快速恢復。(圖/Unsplash)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生病沒食慾,不是身體壞掉,而是正在「自我修復」。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根據研究, 當人生病、發炎或感染病毒時,身體會暫時降低對葡萄糖的使用,轉而燃燒酮體、乙酸、乳酸等替代燃料,這時不該硬吃,輕微斷食幾餐,會更快速康復。
張家銘指出,今年發表在《Cell Metabolism》的研究揭示,罹患疾病時,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將不再依賴葡萄糖進行快速糖解,而是使用更穩定的代謝管道,透過粒線體的氧化磷酸化產生能量,這樣的轉換可減少代謝廢熱與自由基,提高免疫系統穩定運作,使免疫細胞的戰力更持久,同時降低過度發炎造成的損傷。
此外,若體內有足夠的酮體及乙酸時,T細胞會啓動「乙醯輔酶A」代謝路徑,促使免疫相關基因如干擾素γ、顆粒酶B被打開,進而強化T細胞殺死病原的能力。
張家銘寫道,根據免疫系統此「作戰步驟」,當人發燒、喉嚨痛、沒胃口時,其實不必強迫進食,多喝水、補充電解質,輕微斷食幾餐,使代謝自然轉換到「免疫模式」,酮體和乙酸上升,T細胞戰力才強。
病人若能在康復期慢慢恢復飲食,不要太快吃油膩或甜食,整體復原速度更好,疲倦感更少。張家銘解釋,因爲這時身體仍在清除代謝廢物,若提早塞進太多糖分,免疫細胞會又被迫切回糖解路線,反而拖慢修復,建議病中或病後幾天內,以高湯、蔬菜湯、蛋白質爲主,並少量、多次進食,身體才能循序回到原本的代謝步調。
張家銘指出,當食慾回來,代表免疫戰爭即將結束,因爲當感染被控制、發炎訊號下降,大腦下視丘釋放的食慾抑制物質將減少,消化系統也能重新拿回能量控制權,身體便會自然產生飢餓感,代表修復階段啓動。
張家銘提醒,真正的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民衆應該學會「怎麼吃、什麼時候不吃」,一旦生病,才能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