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啤酒,跨行賣汽水

燕京啤酒最近做了一件讓行業內外都頗感意外的事——賣汽水。

跨行賣汽水

在6月份的投資者交流會上,燕京啤酒宣佈,爲順應年輕消費羣體在飲品選擇方面的新趨勢,公司於今年正式實施“啤酒+飲料”組合營銷策略。

據燕京啤酒董秘介紹,倍斯特汽水的營收將按照茶飲料品類進行財務歸集。該產品肩負着雙重使命:一方面,構建啤酒品類的外延矩陣,拓展品牌價值邊界;另一方面,優化消費場景覆蓋體系,實現全客羣滲透與全時段觸達。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公司在飲品市場的戰略縱深,還通過年輕化的產品矩陣加速品牌煥新,推動傳統業務與創新業務協同發展,形成良性增長循環,持續爲股東創造長期價值。

據一位燕京啤酒經銷商透露,公司目前以33元/箱的價格向終端渠道開票,並採取“買10箱送2箱”的優惠政策。每箱包含12瓶、每瓶500ml的倍斯特汽水,經過計算,終端渠道的實際進貨價格約爲2.3元/瓶。

該經銷商還表示,倍斯特汽水採用玻璃瓶包裝,主要針對餐飲市場進行銷售,但也有部分超市進行了鋪貨。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當前飲品市場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啤酒+汽水”這一創新模式逐漸嶄露頭角,該模式不僅能夠藉助燕京啤酒已有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還能有效吸引年輕消費羣體,強化品牌的年輕化標籤,爲公司未來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營收僅個位數增長

燕京啤酒跨行賣汽水背後,是啤酒行業整體面臨嚴峻挑戰。

2024年,中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累計產量同比下降0.6%,降至3521.3萬千升,行業營業收入也下滑了5.7%,成爲食品飲料領域中唯一出現負增長的品類。在這樣的行業逆境中,燕京啤酒雖然實現了營收和淨利潤的雙增長,但同樣受到了行業大環境的衝擊,前行之路充滿艱難。

從燕京啤酒近幾年的營收增速來看,2022年爲10.4%,2023年降至7.7%,2024年進一步放緩至3.2%。增速的持續下滑,反映出燕京啤酒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市場逐漸飽和的環境中,面臨着諸多挑戰,想要實現快速增長難度極大。

燕京啤酒長期存在的四季度虧損問題,更是如同一塊沉重的“包袱”。過去十幾年間,每到四季度,公司財報幾乎都會出現虧損。2021-2023年,四季度歸母淨利潤虧損額分別爲3.35億元、3.20億元和3.11億元,2024年四季度虧損額仍達2.32億元,這一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爲了應對困境,燕京啤酒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選擇在冬季減少生產,降低庫存,以節省原材料採購和生產運營成本;同時,在銷售費用上也進行了縮減,減少了廣告投放和促銷活動等開支。然而,這些措施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四季度虧損的局面依然存在。

啤酒巨頭紛紛跨界

除了燕京啤酒外,衆多啤酒巨頭也在紛紛跨界尋找新的增長點。

5月,青島啤酒宣佈以6.65億元收購山東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100%股權,正式進軍黃酒領域。儘管即墨黃酒廠的規模不算大,但2024年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66億元,同比增長13.5%,淨利潤3047萬元,同比增長38%,總資產爲9.08億元,淨資產爲2.03億元。

青島啤酒認爲,這一收購將爲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豐富產品線,拓寬市場渠道,推動業務多元化發展。

同樣尋求多元化發展的啤酒企業還有不少。例如,重慶啤酒今年推出了大理蒼洱汽水和天山鮮果莊園汽水;烏蘇啤酒於5月在新疆市場推出能量飲料“電特”,加速推進“啤酒+飲品”的多元化戰略。

然而,當前飲料市場競爭激烈,碳酸飲料市場更是已經成熟,無論是大理蒼洱汽水還是倍斯特汽水,都將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

有分析人士指出,燕京啤酒這場跨界嘗試的成功與否,不僅關係到公司未來的增長前景,還可能爲整個啤酒行業提供借鑑。在存量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啤酒企業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燕京啤酒的“啤酒+汽水”模式或許是一種探索方向,但最終能否取得成功,還需看消費者是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