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害防制 該環境部上場
(圖/本報系資料照)
煙又名煙,成爲一種上癮藥物,考古學的證據顯示起源於中南美洲馬雅人,5千多年前就開始大量種植,用蘆管吸食,這種蘆管的土名發音類似tobacco,成了全球菸草的通稱。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也把吸菸文化帶回歐洲,一位名叫「尼古」的法國駐葡萄牙大使,將菸草獻給法國皇后凱瑟琳‧梅迪奇,從此菸草又稱爲「皇后草」,吸菸開始流行於法國宮廷貴族之間。
隨着西班牙人將白銀由南美洲輸入菲律賓,並轉口貿易到中國,16世紀中葉,菸草也進入中國,初期算是一種藥物,文字記錄最早出現於明朝名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做「淡巴菇」,就是tobacco的音譯。20世紀科學昌明後,研究發現人們吸菸上癮的原因是菸草中的特殊物質,稱爲「尼古丁」,名字就起源於那位法國大使「尼古」。
簡單說,吸菸就是爲了享受菸草中的「尼古丁」,吸食的方法有直接吸菸草粉末,或燃燒後混在煙霧中的尼古丁微粒。前者稱爲「鼻菸」,最早由利馬竇神父在明朝萬曆年間入供,慢慢地,鼻菸壺有玉做的、瑪瑙、水晶、金屬的,成了奢侈與風雅象徵。到了19世紀,開始流行旱菸管、水煙管,將菸草點燃後吸食。到了20世紀,紙菸流行,走入全球庶民生活。
10年前,一種新的吸菸方式問世,先在日本與義大利上市,就是所謂的「加熱煙」,系利用電能以感應技術來加熱菸草棒,溫度約爲350攝氏度。許多實驗證明,以加熱方式產生的煙霧保有了尼古丁,但減少了許多以燃燒方式產生的有害物質,例如甲醛、乙醛及菸草特有亞硝胺,因而是一種吸菸的「減害裝置」。
我國《菸害防制法》自2023年3月修法通過,禁止電子煙、嚴管加熱煙。經過2年半嚴格審議,今年7月29日衛福部國健署公佈有2家加熱煙業者的14個品項申請案有條件通過。我國的作法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主管機關類似,普遍採「嚴格納管」或「先禁後審」的策略,但是進度上比韓國、法國、美國等緩慢許多。
財政部數據顯示,光是今年1月至4月底,查獲非法加熱煙已達近97萬包,較去年同期暴增逾8成。2年前《菸害防制法》修正通過,加上新近覈准新型加熱煙具上市,整體而言是一種吸菸技術與行爲上的進步,將能杜絕近年日漸猖獗的走私,正式納管後,相關稅收將能挹注國家稅收至少30億,甚至上看200億。
因爲加熱煙所產生的有害物質比傳統紙菸少了許多,因此二手菸的危害也顯著降低,尤其對於家戶的室內空氣品質有所改善。但是加熱煙具是一種小型電子裝置,材質包含電池、金屬和塑料,會衍生電子廢棄物,就像最近因風災受損的光電板,也需要有良好的後端回收機制,以避免環境危害。因此,環境部該上場了,要做好循環經濟的相關配套。(作者爲行政院前環保署署長)(吸菸有礙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