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中的光伏業,正爲中國製造再次探路!
文/青原
編輯/漁夫
來源/萬點研究
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正式宣佈將對自中國進口硅片、多晶硅關稅稅率提高至50%,新稅率將於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批類目的敲定,也標誌着對華301關稅的法定四年審查正式收官。
而在此次行動之前不到兩週,美國商務部剛剛發佈了一項雙反調查初裁結果,將對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四國特定供應商新進口的光伏電池片和組件徵收懲罰性關稅,最高可達271.28%。這一動作的真實目標,其實還是中國,被認定存在傾銷幅度的東南亞四國供應商名單,幾乎清一色中資背景。
變本加厲的是,對於名單中廠商2022年11月中旬至2024年6月6日期間出口至美國、但尚未在12月3日最後期限前安裝的產品,美國商務部還將追溯徵收懲罰性關稅,預計將涉及數十億美元。
緊鑼密鼓的動作,透露出拜登團隊試圖保護其“綠色新政”遺產的迫切心情,但切莫以爲大棒的肆意揮舞將在來年1月後停止。
事實上,向美商務部發起東南亞光伏雙反請願的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委員會聯盟(American Alliance for Solar Manufacturing Trade Committee),已經透過其首席律師蒂姆·布萊特比爾(Tim Brightbill)之口宣佈,新一屆美國政府所推崇的美國優先戰略,將會使其本土光伏製造業得到更大力度保護。
外部主要市場新一輪“寒潮”襲來前,中國光伏產業已經進入“深冬”。
上週在宜賓舉行的2024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髮表題爲《我國光伏行業發展形勢分析》的主旨演講,系統盤點了今年1-10月產業發展概貌,指出今前10個月國內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及組件價格分別同比下跌超過35%、45%、25%,如此跌幅下,即便同期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20%,新增裝機181.3GW,同比增長27.2%,電池和組件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41.8%和15.9%。但製造端(不含逆變器)產值約7811億元,仍然同比下降43.17%。
這種產量增、營收降的痛苦態勢,直到10月份之後纔有所企穩,依靠頭部廠商與行業組織的密集協調,光伏行業短暫享受到一段難得喘息。
王勃華就談到,10月中旬以來,央國企光伏組件採購投標價格與中標價格的平均水平均有所企穩,各產業鏈平均價格走勢亦相對穩定,其中組件價格在10月份止跌企穩。
不過這樣的企穩,無疑還十分脆弱。在外部市場環境發生新變化的同時,治理國內產業生態的舊頑疾也絕非易事。
宜賓大會上,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協鑫集成、通威股份等光伏產業鏈頭部企業正式簽訂了自律公約,約定從明年1月起對產能進行管控,共同遏制過剩局面。然而公約簽署的墨跡未乾,就已有內蒙古大基地傳出計劃拉滿產能、擴招人員,以搶佔其他巨頭自律限產後的市場空間。
如果說這種對互信的破壞還只是苗頭與傳聞,那麼近期開標的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光伏組件超級大單,則清晰顯示出行業中小玩家的“自殺式內卷”衝動仍未停息。在分佈式光伏市場劇變的當下,如果集中式光伏的建設主力央國企在組件採購難以抵制超低價誘惑,那麼供給端的行業自律將勢必難以維持。
儘管挑戰重重、前路多艱,但光伏產業當下鍥而不捨的努力,仍然意義非凡。
在“中國製造”崛起的歷程中,光伏堪稱改革開放後第一個給予中國企業家“換道超車”機會的賽道,中國企業家在這種與全球對手歷史性“同時起跑”的機遇中,立即展現出了更爲卓越的企業家精神,而當這種精神與中國工業、中國勞動力的配套能力相結合,又順理成章爆發出超強競爭力,並伴隨新興產業特有的超常規成長,締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2006年,有“光伏教父”之稱的施正榮以22億美元身家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50位,成爲中國首富,打開了更多後來者對技術密集型製造業的想象力,對於“新三樣”及更多中國新興製造業的史詩級崛起,光伏的啓迪功不可沒。
今天學者們所總結的新興產業發展“中國模式”,其諸多特徵如抓住產業起步窗口、面向全球市場、背靠中國資本人力要素、一哄而上式高強度“內卷”篩選,在相當程度上都是由早期光伏產業所塑造。
這種代表性與引領性,在當下依然成立。
從未經歷過真正意義上現代市場經濟大週期的中國企業家們,在底色上猶如處在少年走向成年的關口,少年得意的輕狂,正被如何治理過度內卷的煩惱取代。最早體驗過新興產業造富神話的光伏業,如今也處在迷霧與幽暗的最深處。
光伏是代表,是先驅,是別人未來過河時被摸的那塊石頭,是在沒有經驗可循時創造經驗的探路者。
無論接受還是不接受,情願還是不情願,光伏產業與這樣的歷史定位都已牢牢綁定,責無旁貸。
正是因爲如此,在行業驟然步入最長最深的“冬天”後,從50後朱共山到80後劉舒琪,大佬們的身影空前活躍,自律公約得以實現對產業上下游巨頭近乎“全覆蓋”,將會爲鋰電、新能源汽車等其他苦於過度內卷的產業提供寶貴示範。
類似的探路努力,還在許多不同方向上深入展開。
如在前述主旨演講中,王勃華一方面毫不避諱當前風險,指出目前國內市場資源越發吃緊,一方面棄光限電制約着光伏消納;另一方面新型應用市場有待進一步成熟、提升經濟性,光伏技術也需要進一步適配新型應用場景。此外,海外市場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美國、印度等主要市場本土化供應比例顯著提高;印度、土耳其等國加大對歐美出口,形成與我國企業的直接競爭。
在海外市場風浪中擁有最豐富經驗的光伏業,在應對上也更爲成熟,王勃華就表示,光伏需要和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協同發展,光伏技術的開發也需要進一步結合應用端需求。在"走出去"層面,企業要探索合作出海的新模式,包括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或是通過合資、併購、投資等多元形式出海,也可與鋰電、新能源企業跨行業合作。
而作爲產業生態的核心參與者之一,監管部門也正努力發揮作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日前透露,該局知識產權保護司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已組織召開光伏產業知識產權發展座談會,光伏產業鏈各環節近二十家龍頭企業代表和光伏行業協會代表參會,圍繞當前光伏產業發展存在的知識產權問題,面臨的工作形勢,以及如何利用知識產權促進光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做了深入交流。參會代表就知識產權海外佈局、專利共享機制建設、專利侵權糾紛行政手段運用等重點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從項目資本金新規、技術水平規範條件、再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各大監管部門聯動,正在形成加速劣質產能出清的合力。
總體而言,2024年最後的幾周裡,圍繞中國光伏產業的新風險與新希望交織着到來,自律公約能否達到效果?央國企採購能否帶頭扭轉論價不論質的傾向?明年4月的東南亞雙反仲裁有無轉機?中國光伏下一步產能出海節奏與方向如何拿捏?
一個個問題的答案,將在2025年逐漸揭曉,並將與每一個普通人息息相關。
本文由萬點原創,如需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