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大把脈農業現代化:一座經濟大省需要什麼樣的農業?
02:01
南方財經記者鄭瑋、張夢琦 廣州報道
“關於農業賺不賺錢,我自己比較深的體會是,它是一件非常長期主義的事情。”8月26日,在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嶺南特色現代農業專場)的會場外,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極飛科技)公共事務負責人錢姝婷和南方財經記者聊起了農業如何“賺錢”這件事。
作爲深耕農業板塊的全球無人機頭部企業之一,胡潤研究院《2025全球獨角獸榜》對極飛科技的估值爲73億元。“我們通過整合成本、供應鏈與技術端資源,從源頭降低產品與使用成本,讓利給用戶,去解決他們的痛點。在此過程中,我們也能夠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健康商業發展模式。”錢姝婷說。
極飛的答案或許也是廣東這座經濟大省對農業的“期待”。2024年廣東省農林牧漁總產值爲9701.21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全省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3萬億元,培育農業龍頭企業5507家,年營收規模近萬億元。同期,廣東的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爲4.1:38.4:57.5。
僅從農業本身看,這不是一個在廣東經濟結構中佔比非常吃重的產業。但其所具備的豐富場景,串起了一二三產業。以海洋牧場爲例,這一成長於政策風口上的新興業態,背後牽起了一條覆蓋“種苗繁育—漁業養殖—飼料動保—養殖裝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交易服務”的全產業鏈。
鏈條的建立,在保障糧食安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同時,爲更多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空間。但這條“大動脈”也仍然存在缺口。其中,種苗繁育和農機裝備是此次專題會議上出現的兩大高頻詞。生物育種技術瓶頸如何突破?智能農機研發轉化不足怎麼解決?……隨着廣東省工信廳等一衆政府部門相繼作出迴應,瞄準廣東農業升級關鍵環節,更多要素正在涌來。
在育種4.0時代造“種業艦隊”
種苗繁育爲何重要?如果把農業生產比作製造一部手機,種苗就像是手機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在源頭上決定了農產品的產量、品質、抗性、成本,乃至安全。
“當前,全球種業競爭日趨激烈,生物育種已進入‘BT+IT+AI’深度融合的4.0時代。”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研究員劉耀光表示,生物育種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支撐,隨着當前全球競爭日趨激烈,應構建“種質資源保護—基因編輯—品種培育”全鏈條攻關路徑,加快突破性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應用。
在今年2月印發的《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中,廣東就明確提出要實施“粵強種芯”工程,以種業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廣東省人大農村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水華表示,目前廣東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能力已實現大幅提升,全省收集保存農業種質資源36.8萬份,保存種類和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同時,育種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育成超級稻品種36個、畜禽新品種40個、水產新品種43個,分別約佔全國28%、15%、14%。
在產業發展方面,廣東也已累計培育10家(次)畜禽企業、12家(次)水產企業入選國家種業企業陣型,居全國首位。其中,入選榜單的海大集團2024年水產種苗銷量穩居全球第一。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薛華表示,目前集團擁有國內選育家系規模最大、遺傳多樣性最高的南美白對蝦種質資源庫,已累計向市場提供超過2500億尾優質蝦苗。
與此同時,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第五專題調研組也在實地調研中發現,當前廣東種業發展仍面臨農作物種業領域領軍企業缺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偏弱、生物育種發展相對滯後等問題,還需進一步提高產業整體的體系化、數智化和標準化水平。
具體應從何處下手?部分與會代表建議應進一步加強科研成果產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建議,廣東可進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資源,爭創生物育種領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支持建設大型表型組學平臺和農業生物基因庫,打造跨學科、跨單位的創新聯合體,提升重大成果產出能力。
另一方面,種業屬於基礎性、公益性產業,長期面臨投資規模大、門檻高、回報週期長等挑戰,爲此部分與會代表建議應進一步減輕研發資金壓力。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黎少鬆建議,針對重點育種企業,在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給予長週期、精準化扶持政策。華南農業大學校長薛紅衛則表示,可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推動“零魚粉”飼料、水產疫苗等關鍵技術攻關。
直面產業難題,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在專題會議現場作出迴應,明確表示將加力研發生物育種底盤技術、儲備育種關鍵基因數據,加緊優化以產業和市場爲導向的育種目標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加速突破全基因組選擇、幹細胞育種、智能設計等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生物技術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加速融合,推動種業從“經驗育種”向“科學育種”的4.0階段轉變。
智能農機裝備從“跨界”到“跨境”
農機裝備是專題會議現場出現的,也是廣東農業發展面臨的另一個高頻關鍵詞。
從整體規模來看,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廣東在農產品烘乾設備及畜牧養殖機械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2024年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1.3%。同期,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爲超過75%,廣東農業機械化水平正逐步提高。
從技術突破來看,人大調研結果顯示,目前深圳大疆和廣州極飛兩家企業的農業無人機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約96%,佔據龍頭地位。同時,華南農業大學也在無人化智慧農場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目前已累計在全國15個省市建設30多個無人化智慧農場。
讓無人機從城市飛到農田,讓數字技術從樓宇走進田間……這類技術“跨界”,成爲廣東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路徑。
與此同時,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第五專題調研組也在調研報告中指出,目前廣東仍存在農機裝備產業規模與兄弟省份差距較大、智能農機與丘陵山地小農機研發轉化不足、農機社會化服務供需失衡等問題。
“農業機械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支撐。廣東的農機制造工業不強,農機制造企業少,產品檔次不高,缺乏知名品牌。爲加快推進廣東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加強中小型農業機械製造。”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也看到當前廣東農機裝備產業面臨的瓶頸。
對此,羅錫文建議,未來廣東應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重點發展中小型農業機械,包括動力機械、水稻生產機械、蔬菜生產機械、水果生產機械和其他作物生產機械,“廣東有很好的農機制造基礎,現在又有很強的機械製造能力,完全有能力成爲農業機械製造強省”。
瞄準關鍵技術方向,如何進一步破解成果轉化率低等難題?
錢姝婷認爲,關鍵在於構建“創新-共享-交易”體系。她建議,廣東可以行業龍頭爲紐帶,組建智能農機專利共享池,將重大攻關項目專利有償授權給中小企業,降低創新門檻,並同步建立省級技術交易中心,讓專利技術能夠更精準對接產業需求,讓創新成果真正“長在產業鏈上”。
面對產業發展提出的新需求,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迴應表示,將綜合運用產業園區、首臺(套)、重點研發計劃、產業基金、技術改造等政策,協同推進農機裝備研發製造和應用,同時將引導先進裝備製造企業進入小農機市場,圍繞智能農機、農業機器人等領域孵化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提升先進適用小農機產品供給能力。
不僅僅是面向本地市場,這批“跨界”新技術的出現,也有望爲廣東農業發展打開更多新的增量空間。
“我們相信農業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未來發展還有很大空間。能否打開這個空間,技術最關鍵。未來我們也有出海佈局的計劃,可能先從種業這一方向邁出去。”紮根農業領域30餘年,廣東海威農業集團董事長劉定對農業未來的市場空間抱有信心。
錢姝婷也告訴南方財經記者,目前極飛的農業無人機、農業無人車、農機自駕儀和智能水肥管理系統等產品已累計服務全球70餘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業務佔比超過30%,增速表現亮眼,“跨出中國,像泰國、越南、巴西等國家農業發展對智能裝備的需求也是比較旺盛的,憑藉領先的技術優勢,農業會是一個具備潛力的大規模市場。”
編輯:喻淑琴 曾婷芳 出鏡:昝金玉 剪輯:王學權 實習生陳嘉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