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能有多少個“王興興”?周振:耐心資本決定發展後勁
南方財經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新興產業靠的是大量創業羣體、中小企業。沒有大量新的基數,就沒有產業。”8月15日,在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產業科技創新專場)現場,廣東省人大代表,暨南大學教授,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周振把關注焦點投向廣大創業者。
2025年以來,隨着王興興領銜的宇樹科技、樑文鋒創辦的深度求索接連站上“風口”,創業者作爲撬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角色再次進入公衆視野中心,也成爲各地政府爭相招攬的重要人才。
2024年,廣東淨增經營主體98萬戶,全省由自然人首次擔任股東的初創企業達到87.64萬戶。同期,全省中小企業數量也達到774.5萬家,同比增長6.86%,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89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3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超5萬家。廣東未來能有多少“王興興”?
周振在接受南方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應注重提升相應支持政策的執行力度,對初創企業、中小企業,或者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政策,目前從國家層面到各省、市層面均已有覆蓋。要把政策彙總起來是很容易的,關鍵在於執行。比如,如何通過考覈體系改革,把政府投資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目標落實到位。
“哪個區域的耐心資本做得好,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會向哪裡聚集,發展後勁就會大。”周振說,“未來如何能夠讓更多中小企業匯聚廣東?就是看基金能否真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而基金背後的考覈體系設置、容錯空間設計等決定了這些百億、千億投資基金能否真的敢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能否真的敢於投五年以後才產生效益的長週期項目。”
周振建議,未來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還需進一步挖掘、培養能夠鏈接起產學研各界的關鍵人才,從而以更高效率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我們要去尋找、培養、用好在產業界、科研界、管理界都兼具成功經驗和心得的人。院士團體之外,基層同樣有這類人才,且絕對數量上基層可能更佔多數。往後,在談及產學研融合時,需要確保來自基層的專家能有相應比例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