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兩大省域副中心城市臨港經濟區重磅規劃發佈,加快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羣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樑施婷 廣州報道
在廣東省域經濟版圖中,汕頭與湛江作爲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今又憑藉臨港經濟區的規劃建設,站上C位。
近期,廣東省政府印發《汕頭臨港經濟區建設總體方案》和《湛江臨港經濟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汕頭方案》和《湛江方案》)。2 月2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對兩個方案的主要內容、後續工作重點以及政策支持舉措進行了詳細介紹。
根據方案規劃,汕頭臨港經濟區總規劃面積達104.93平方公里,湛江臨港經濟區則坐擁148.81平方公里的廣闊空間,方案核心內容可概括爲一條清晰主線、三個精準功能定位、五方面重點任務以及一系列強有力的支持政策。
按照規劃,到2030年,汕頭與湛江臨港經濟區將吸引一批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領軍企業匯聚,成爲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與國際產能合作的嶄新典範,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中扮演更爲關鍵的角色。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依託汕頭、湛江這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規劃建設臨港經濟區,引導國內外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與聚集,是廣東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部署。
“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汕頭、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還能培育外貿新動能,在對外開放中掌握戰略主動;更能積極應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更大的戰略迴旋空間,對全省優化區域經濟佈局、維護全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意義深遠。”朱偉說。
製造立區,發揮特色優勢
汕頭與湛江分別屹立於廣東東西沿海兩側,獨特的區位優勢與多項國家戰略在此交匯,汕頭和湛江的“含金量”還在不斷提升。
“當我們打開世界地圖便會發現,從東北亞延伸至東南亞,汕頭恰好處於這條海岸線與航運線的黃金接駁點,正是這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鑄就了汕頭百年商埠的輝煌。歷史上,鄭和七次下西洋,有記載顯示五次途經汕頭。恩格斯於1858年撰寫的《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在描述中國當時的沿海口岸時,特別提到‘汕頭是唯一有商業意義的口岸’,這足以證明汕頭的區位優勢備受矚目。”汕頭市委副書記賴小衛在會上形象地闡述。
賴小衛表示,汕頭作爲經濟特區,擁有經濟特區立法權這一獨特政策優勢。同時,臨港經濟區涵蓋了國家高新區、綜合保稅區、全國唯一的華僑經濟文化試驗區以及廣東省自由貿易區的聯動區,這些政策的疊加,爲汕頭建設臨港經濟區提供了充分的依據與堅實的條件。
另一邊,湛江臨港經濟區作爲廣東對接東盟的橋頭堡,與海南自由貿易港隔海相望。其烏石港口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最近的出海口之一,區位優勢同樣顯著。
製造立區是兩個方案的突出特色。廣東省在制定兩個臨港經濟區建設方案時,注重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在發展方向、建設內容、支持重點等方面各有側重。
比如產業選擇上,汕頭臨港經濟區側重在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基礎上大力發展臨港製造和臨港服務業,依託華南地區唯一的國際海纜登陸站,以及珠三角東岸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與電子信息產業,工貿並舉。
以海上風電產業爲例,汕頭正全力建設國際風電創新港,從試驗平臺搭建到海工裝備製造,逐步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在能源儲備項目方面,汕頭已吸引一批鋰電池產業“獨角獸”企業入駐。
湛江臨港經濟區則憑藉烏石港天然良港的優勢、臨近東盟的區位條件,以及原有的鋼鐵石化產業基礎,發展農產品進出口加工、新材料等產業。
湛江市常務副市長牟治平介紹,湛江緊緊抓住全省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的政策機遇,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轉移。同時,湛江也大力發展能源電力、海洋工程裝備等優勢產業,不斷拓展延伸產業鏈。
近三年來,臨港經濟區引進產業項目超100個,總投資額超420億元,2024年工業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長93.9%。中海油烏石油田羣、中國大唐電廠已相繼落地投產,水下清潔機器人、工業無人機、科技航空活塞發動機等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項目也紛紛落戶湛江。
建設兩大臨港經濟區,依託全省製造業的獨特優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合塑造能力是“一條主線”。廣東將如何支持兩大臨港經濟區重點產業發展?
廣東省工信廳總經濟師鄒勇兵介紹,在汕頭、湛江臨港經濟區建設總體方案制定過程中,基於“三個注重”來指導兩地找準產業主攻方向,支持汕頭、湛江臨港經濟區分別重點打造3—5個主導產業,將支持加快形成一批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羣,打造世界級臨港產業集羣和臨港經濟區。其中,汕頭臨港經濟區將着力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新一代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產業。湛江臨港經濟區將着力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輕工紡織、農產品進出口加工等產業。
區域開放佈局的新引擎
啓動汕頭、湛江臨港經濟區建設,是廣東優化區域開放佈局的重要舉措之一。廣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 “五外聯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邁出堅實步伐。
因此,面向國際、協同聯動是兩個方案的又一顯著特點。朱偉介紹,方案充分考慮與東盟國家的產業鏈合作及國內產業梯度轉移趨勢,積極吸引和承接國內相關產業就近轉移、拓展珠三角發展腹地,着力打造集加工、製造、出口、綜合服務爲一體的產業集聚區。
近年來,湛江市已在深化與東南亞對接合作方面做出諸多嘗試。湛江市與泰國羅勇府、馬來西亞霹靂州政府簽訂了加強交流合作備忘錄,與越南海防市簽訂了園區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在湛江、海防互設產業園,構建 “粵港澳大灣區總部+湛江製造基地+越南加工基地” 的創新模式。
在航線開通方面,湛江港集團聯合運達航運開通的“湛江—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快線” 成功首航,爲湛江出口加工型企業提供了更爲便捷的交通條件。
去年,汕頭港廣澳港區也實現東南亞主要港口航線全覆蓋。“顧名思義,臨港經濟區的重點就是港口功能優勢。”汕頭市委副書記賴小衛表示,汕頭港正在擴建,港口功能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同時,汕頭也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包括疏港鐵路的建設,貨物的暢通功能也將進一步凸顯。
朱偉表示,在對外開放合作方面,汕頭臨港經濟區重點在於做好新時代 “僑” 的文章,打造國家聚僑、聯僑、惠僑樞紐;湛江臨港經濟區則重點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深化與越南等東盟國家的產業鏈合作。
爲推動兩個臨港經濟區的建設,廣東從強化放權賦能、要素保障、投資貿易便利化和改革創新等方面,分別爲兩個建設方案提出了若干省級政策支持清單。
方案明確賦予臨港經濟區管理機構地級市經濟管理權限,並依法承接省政府及省有關部門賦予的部分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爲臨港經濟區發展賦予更大的自主性與靈活性。在強化要素資源保障力度方面,省級層面將在財政資金、人才、用地、用能、金融、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如提供財政資金專項補助、延伸適用省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相關支持政策、分級分類優化保障用地指標等。
此外,朱偉還透露,廣東將加強與國家部委的溝通匯報,爭取在投資貿易、財稅、要素保障、機制創新等方面爲兩個臨港經濟區爭取更多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
廣東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黃欣表示,汕頭、湛江臨港經濟區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紮實,是廣東開放型經濟的重要載體。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推動兩個經濟區加速發展。
去年舉行的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經貿合作招商會,汕頭、湛江分別達成項目投資規模141億元和117億元,成效顯著。今年,廣東將繼續挖掘省內外優質項目資源,推動更多大項目、好項目向兩個經濟區集聚。
黃欣表示,商務廳支持臨港經濟區“走出去”招商,將兩個經濟區納入2025“投資廣東” 百場重點招商引資活動計劃,創新開展股權招商、基金招商、場景招商,特別是精準對接境外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鏈招商,爭取落戶一批標誌性大項目,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據瞭解,日前廣東—東盟產業園國際合作聯盟暨湛江臨港經濟區聯合招商大會在湛江市舉行。今年,廣東—東盟產業園國際合作聯盟成員園區增至10個,此次大會,合作聯盟成員園區共促成入園簽約項目6個,計劃投資額約19.2億元。接下來,湛江・東盟臨港產業推介會也將作爲湛江境外招商引資活動,奔赴越南、泰國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