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連續七年出生人口全國第一
在經濟發展承壓的情況下,廣東產業轉型升級仍然持續釋放吸引力。
3月26日,2024年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佈。廣東202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覈算數)141633.81億元,比上年增長3.5%。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837.03億元,增長3.4%,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爲4.1%;第二產業增加值54365.47億元,增長4.4%,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爲48.0%;第三產業增加值81431.31億元,增長2.8%,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爲47.9%。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爲4.1:38.4:57.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114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爲15606.67美元),增長3.0%。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告訴第一財經,總體上看,廣東沒有完成全年GDP增長任務,三次產業都沒有超過5%的增長率。貢獻率最大的第三產業明顯拖累更大,也是今年要大力提振消費的動力和重要方向。
在人口方面,去年年末,廣東全省常住人口1278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701萬人,佔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5.91%,比上年末提高0.49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13萬人,出生率8.89‰;死亡人口66萬人,死亡率5.20‰;自然增長人口47萬人,自然增長率3.69‰。
廣東連續七年出生人口全國第一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目前已有21省份公佈了去年的人口數據。其中,有7個省份常住人口呈正增長,分別是廣東、浙江、新疆、福建、海南、安徽和陝西。另外,有兩個省份常住人口與上一年持平。
去年廣東人口增量在已公佈的省份中位居第一。對一個省份來說,人口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即“人口淨流入”)。在出生人口方面,2024年廣東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10萬人,達113萬人,這也是廣東連續7年成爲第一生育大省。
通常來說,人口出生率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鎮化率較低的地方。不過也有例外,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去年城鎮化率高達75.91%,位居全國第四,但廣東去年出生率達8.89‰,在已公佈的省份中位居前列。
彭澎此前分析稱,一方面,廣東常住人口總量位居全國第一,省外流入人口總量非常大,流入的人口結構比較年輕,處於婚育年齡的比例比較高。另一方面,像粵東的潮汕、粵西的湛江等地,雖然近年來生育意願也在下降,但受傳統的生育文化影響,相對其他地區,這些地方的生育意願仍比較高。
另一方面,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廣東的轉型升級成效不斷顯現。產業的發展和升級也吸引了人才、人口的集聚。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廣東城鎮新增就業超143萬人,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10萬人年度任務。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廣東市場化程度高、開放型經濟活躍、人口紅利、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持續爲經濟蓬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2024年,廣東經濟總量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0.5%,是全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此外,廣東服務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國內稅收收入、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市場經營主體數量、研發經費支出、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等多項指標繼續居全國首位。
廣東發力產業轉型升級
據公報,廣東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32.0%;裝備製造業增長7.6%,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47.9%。先進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6%,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7.1%。新能源汽車產量361.78萬輛,比上年增長43.0%;工業機器人產量24.68萬套,增長31.2%;民用無人機產量693.69萬架,增長74.2%。
而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5.1%,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8.0%。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8.7%,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10.5%。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14.3%,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投資增長6.4%。全年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增長7.0%,佔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比重14.9%。全年新登記經營主體283.16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0.35萬戶,年末經營主體總數1904.88萬戶。
彭澎認爲,從廣東全省21個地市去年的經濟增長形勢來看,傳統產業比重高的城市壓力更大,尤其是依賴房地產程度更高的城市,如佛山。今年,一方面要堅持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抓住培育新質生產力主方向不放鬆;另一方面,也要在房地產止跌回穩的背景下大力穩定傳統產業,穩定就業崗位。同時,進一步促進外貿拉動經濟增長。
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爲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在產業發展方面,將鞏固提升製造業當家優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實施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計劃。
在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將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優化戰略性產業集羣發展體系,培育更多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型顯示、新型儲能、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打造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區,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在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方面,將聚焦石化鋼鐵、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建築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將深入實施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行動,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工業設計、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信息服務、計量標準、檢測認證等,推進國家級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