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州:十三年積怨煙消雲散
本報記者 籲青 本報通訊員 陳康秀 張喜
夏日炎炎,廣東省高州市潭頭鎮某村炊煙裊裊,屋後新紮的竹籬笆上爬着綠藤,白某與叔叔白某甲家新修的青磚院牆相隔70釐米,兩家孩童正在空地上追逐嬉鬧。
幾個月前,這片空地上,白某與叔叔白某甲還因宅基地糾紛大打出手。這場糾纏了13年的恩怨,是如何化解的?
三尺宅基地 叔侄成仇人
“二叔把院牆砌過界了!”2023年盛夏,白某的妻子唐某發現,叔叔家正在修的水泥地基比老界石多伸出半米,生活污水正往自家牆角滲。
白某和白某甲兩家房屋相鄰。13年前,白某在父親去世後繼承了房屋,但白某一家只有節假日纔回來短時間居住,與叔叔白某甲一家的關係也逐漸疏遠,兩家因爲劃界問題多次發生不愉快。
2023年,白某甲計劃對老屋進行翻新,雙方再一次產生爭執。白某認爲,其父親白某乙生前與白某甲分戶而居時曾約定,屋後1米空地之外才由白某甲使用,白某甲卻借拆舊建新之機,超過了原來約定的土地使用範圍,同時改變了生活污水的流向,對其房屋造成了影響。
而白某甲認爲,當初約定並不明確,兩家的土地都是從父母處繼承而來,其因生活便利需要平整土地使用和修繕水渠並不過分。村委會幹部多次對兩家人進行調解未果,遂要求白某甲暫停施工,直到雙方商議完成爲止。
然而,白某甲一家還是開始了拆舊建新。剛抹平地面,唐某就發現院牆向外多砌了半米。
“這得寸進尺的勁兒!”唐某抄起竹竿就要捅牆,很快矛盾便上升至兩家人的“全武行”。事態失控,村幹部和民警趕來了現場,將雙方拉開。
結案雖容易 “心結”卻難解
村幹部把白某甲送到醫院,發現其左小腿骨折,鑑定爲輕傷二級。村幹部進行了多次調解,雙方均揚言要硬扛到底,不接受調解。隨後,檢察機關以白某涉嫌故意傷害罪依法向高州市人民法院提起了公訴。
這起刑事案件到了法官彭煥欽手中,他翻閱案卷後發現案情並不複雜,根據傷情和法條很快就可以快速下判。但叔侄倆長時間的積怨如果處理不好,不但影響親情,還有再次引發刑案的重大隱患。
經過研判,彭煥欽決定通過高州法院近年來構建的聯調工作機制去化解積怨、解開心結。
“庭所共建”聯調工作機制正是爲破解案結事不了難題而生,能有效強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化解矛盾風險,是由派出法庭與派出所、司法所、村委會等相關部門構建起來的多元解紛新模式。
隨即,彭煥欽召集派出所、司法所、村委會的代表一起對案情分析研究後組成聯調小組,到村裡面再次展開調解。
聯調組進村 叔侄了積怨
彭煥欽指導聯調小組圍繞矛盾點開展調解,首先是用皮尺反覆測量雙方宅基地證標註的邊界。
“你們是血脈相連的叔侄,相連地塊應該首先考慮大家的生活方便,法律也規定了互助互利的原則。”彭煥欽對雙方說道。
“他把我打到骨折住院,還怎麼做親戚?”白某甲憤憤不平。
“你們叔侄僵持不下,相信如果你父親還在,也不希望你們鬧到如此局面。”“如果不能徹底解決糾紛,那將形成惡性循環,還會影響到下一代。”村支書嚴魏鑫、派出所黃警官勸說着。
在聯調小組耐心地勸說和分析下,雙方情緒有所緩和,但白某甲堅持要10萬元賠償金。
“住個院就要10萬元?我不賠,咱們法院見!”白某控制不住,拍案而起。
“到法院打官司耗時耗力,不如雙方都讓讓。”司法所副所長周才說道。
聯調小組與叔侄倆反覆溝通後,雙方同意按2萬元賠償。但對土地的使用,雙方都不肯讓步。
眼看調解又陷入了僵局,聯調小組迅速調整調解方案,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
“白某你看,屋後的土地對你來說利用率也不高,可對你叔叔一家來說多30釐米土地確實生活便利多了,你讓一讓也不礙事。”“白某甲,你使用白某屋後的土地不與他協商也有不妥。”聯調小組的成員們向雙方勸道。
聯調小組懇切的話語終於打動叔侄倆。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白某向白某甲賠償2萬元,白某甲把佔用了的70釐米土地返還白某並出具諒解書,雙方表示將放下恩怨、重修親情。
高州法院以白某犯故意傷害罪,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
宣告緩刑後不久,白某重新找到了工作,他懇請村委會一定要替他好好感謝法官。
“想不到,這叔侄倆13年的積怨還能調解成功,‘庭所共建’聯調工作機制真有一手!”嚴魏鑫連連稱讚道。(籲青,陳康秀,張喜)
(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