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大豐:向“海”而行,逐出一片好“風光”2

黃海之濱一望無際的灘塗上,一排排海上“大風車”蔚爲壯觀。在鹽城國投集團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場,長90米的葉片不停轉動,每轉一圈,每颱風機就能發電10千瓦時,陣陣海風變綠電,進入千家萬戶。今年1月,該項目設備利用率達99.68%,發電量達5475萬千瓦時。

112千米海岸線、5000平方千米海域面積,我區依託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着力構建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生態圈,大力推進以海上風電爲主導的新能源產業集聚。2024年,我區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460萬千瓦、佔全市近30%,全年新能源發電量98億度、平均每秒產生310度綠電。

機艙、葉輪、葉片和塔筒……一座風力發電機,需要上萬個零部件組成,其中大部件基本可在我區配齊。我區重點打造大豐風電產業園和大豐港海上風電集中區兩個產業聚集園區,持續拓展產業集羣,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產業格局。金風科技、中車電機等“鏈主”企業勇立潮頭,釋放強大磁吸效應,吸引一批又一批“鏈上”企業紛至沓來,形成涵蓋“研發設計—裝備製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的風電全產業鏈,進一步驗證了“中國風電看海上,海上風電看大豐”的含金量。

一邊是創新的蓬勃,一邊是生產的繁忙。走進大豐風電產業園,塔吊林立、機器轟鳴,處處洋溢着蓬勃朝氣與無限活力。江蘇中車電機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技術工人在生產風電電機部件。近年來,該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多項新產品填補國內市場空白,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專項”。

葉片越做越長,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當前,風電機組正朝着大型化、智能化發展,風電開發逐漸規模化,新能源發電佔比呈逐年提升態勢,風電產業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着挑戰。金風科技在我區佈局全球領先、功能最全的風電實驗室,依託產業鏈完備的風電產業中心、檢測能力齊全的風電研發技術中心、符合國際標準的海上風電培訓中心等,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攻關,推動企業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也爲我區風電裝備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風電場生產的綠電,一部分又輸送給風電設備製造企業,形成一個閉環,“綠色循環”漸成氣候。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我區新質生產力加速集聚,在做大做強風電、光伏兩大優勢產業的同時,加快佈局氫能、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推動“風光氫儲”一體融合發展。以大豐港零碳產業園先行先試爲抓手,積極構建以能源轉型爲引領的零碳創新體系,既解決綠電就近消納難題,又充分發揮綠電核心競爭優勢,吸引有綠電綠證需求的項目落戶,爲鹽城綠色低碳發展探出新路子、拓展新空間。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發展海上風電”納入重點目標,我區風電產業發展迎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站在未來發展的前沿“風口”,我區將在綠色製造、綠色能源、綠色生態和綠色宜居上持續發力,通過高水平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在打造更多零碳工廠、綠色工廠中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建立具有大豐特色的“點綠成金”發展新模式。

來源:中共鹽城市大豐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