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評論|向“新”而行,青島“三向突圍”

嶗山實驗室“問海”大模型,作爲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環境智能預報系統,可以在90秒內預測出未來15天的全球海洋環境;太赫茲波是一種尚未被廣泛開發的電磁波,青島正在搶先佈局……

在“新質生產力”成爲全球產業變革關鍵詞的當下,青島正以創新爲引擎,通過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升級現代服務業、深耕海洋經濟三大戰略路徑,重塑城市競爭力。這座海洋之城,不僅在經濟總量上持續突破,更在產業結構優化、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特色深化中,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可以說,青島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本質是一場以創新爲內核的系統性變革。

向創新要動能

青島的“10+1”產業體系,是城市面向未來十年的戰略佈局。這一體系以“優先發展2個先導產業、突破發展5個新興產業、提質發展3個優勢產業、超前佈局1批未來產業”爲核心,覆蓋40個細分賽道,到2027年,創新型產業體系建設將取得明顯成效,新質生產力支撐全市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先導產業引領技術革命,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被置於優先地位。例如,青島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位於西海岸新區的青島集成電路產業園,近年來相繼落戶思銳智能、中微創芯、方益科技、貝斯蘭等40家重點企業。2024年,園區入選“中國集成電路園區綜合實力”榜單第17位。青島通過引進京東方新型顯示基地、中科曙光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項目,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佔比提升至12%以上。例如,青島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的建設,吸引了華爲雲、騰訊雲等頭部企業落地,打造跨境數據服務樞紐,爲“外數中算”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新興產業突破“卡脖子”領域,生命健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成爲青島彎道超車的突破口。 在生命健康領域,華賽伯曼自主研發的首款TIL細胞1類新藥——HS-IT101注射液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的新藥臨牀試驗申請,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臨牀試驗默示許可,此爲“山東首個”。而低空經濟領域,中電科青島產業園佈局低空空管系統,中科星圖落地低空經濟總部,搶佔新賽道先機。

未來產業搶佔制高點,青島瞄準太赫茲、深海開發、衛星互聯網等前沿領域,成立專項小組推進技術攻關。例如,太赫茲波是一種尚未被廣泛開發的電磁波,位於電磁波譜的微波與紅外線之間,其頻率在0.1太赫茲至10太赫茲範圍內,被評爲“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青源峰達推出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系統、自動隨形太赫茲無損檢測系統等多款核心產品,開發高精度光纖延遲線、太赫茲源和探測器、飛秒激光器等核心部件,成爲國內少數具備全鏈條太赫茲核心部件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的廠家之一。而“海葵一號”深海裝備的成功交付,則彰顯了其在海洋工程領域的硬實力。

向服務要價值

青島服務業增加值已突破萬億,邁上新臺階,青島面對的是服務業能級躍升的新挑戰。

對於一座在產業發展上有着更高追求的城市來說,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在爲先進製造裝上“隱形翅膀”,讓城市向着更高的發展能級騰飛。青島生產性服務業賦能製造業升級, 青島推動工業互聯網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卡奧斯平臺基於工業大模型開發具身智能應用,實現機器人自主裝配效率提升90%。同時,“兩業融合”試點企業新增10家以上,促進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生活性服務業提質擴容,青島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爲目標,打造“首發經濟”“賽事經濟”等新業態。老城區文旅融合項目通過數字技術活化歷史街區,嶗山灣的“海洋牧場綜合體”則將養殖、旅遊、科普結合,形成“藍色文旅”新IP。

現代航運服務提升開放能級,青島港集裝箱吞吐量穩居全球第五,依託自貿區政策優勢,青島推動航運金融、法律仲裁等高端服務業集聚,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入快車道。

向海洋要未來

海洋是青島最鮮明的標籤,2024年海洋產業生產總值突破5500億元,佔GDP比重達33%。青島正通過科技賦能、產業集聚、政策創新,將海洋優勢轉化爲新質生產力優勢。

科技引領海洋產業轉型,青島錨定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加快佈局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以嶗山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深海基地等平臺爲代表,青島共擁有涉海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35家,部級以上涉海研發平臺56個,集聚了全國約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涉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0個,青島在海洋藥物、深海裝備等領域實現突破。例如,免疫抗腫瘤海洋藥物BG136進入臨牀試驗階段,“深藍2號”深遠海養殖網箱投入使用,推動傳統漁業向智能化轉型。

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青島聚焦海洋裝備、海洋新能源等四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深海開發、海洋電子信息兩大未來產業。例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區加速建設,問海、瀚海星雲等模型引領行業標準。 嶗山實驗室“問海”大模型,是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環境智能預報系統,可以在90秒內預測出未來15天的全球海洋環境,包含海洋流場、海溫、鹽度等多個數據,計算性能較傳統方式提升了3000倍。

制度創新釋放發展活力,《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提出35項重點任務,通過“藍色金融”支持、海域資源配置優化等政策,推動產業鏈精準招商。此外,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青島)成立,這一聯盟匯聚了青島相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金融法律服務機構,以及與青島海洋產業建立重要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市外企業、社會團體等180家。青島正着力建立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共同體,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站在新起點,青島的實踐表明,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創新技術迭代的產物,更是城市戰略定力、產業協同能力、制度創新活力的綜合體現。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爲中國式現代化寫下生動的“青島註腳”。

(大衆新聞·風口財經記者 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