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青年失業危機!年輕人找不到好工作 低薪職缺成普遍現象

世界銀行警告說,亞洲面臨青年失業危機,可能會對社會穩定造成壓力。路透

亞洲各地年輕人正面臨難以找到好工作的窘境,許多人被困在低生產力的工作中。世界銀行(World Bank)警告說,這可能對社會穩定造成壓力,原因是挫折感會引發全球一波年輕人帶領的抗議行動。

世銀在7日公佈的區域經濟更新報告中指出,在許多亞洲經濟體中,年輕勞工與具經驗的勞工存在持續的差距,舉例來說,在中國大陸和印尼,每七名年輕人中就有一人失業。報告警告說,在多數國家,容易陷入貧窮的人口比率,已經超越中產階級的人口比率。

世銀在報告中表示:「整體就業率普遍偏高,但年輕人仍難以找到工作」,儘管在亞洲,多數想尋找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但其中「許多人仍從事低生產力或非正式工作」。

報告說,在太平洋國家、以及女性族羣中,勞動參與率仍偏低;在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女性勞動參與率比男性少了約15個百分點。報告還發現,該地區的就業成長已從製造業轉向低薪服務業,侵蝕了曾經幫助數百萬人脫離貧窮薪資成長帶來的效益。

從非洲到亞洲,多國政府近月來一直在應付由Z世代主導的抗議浪潮。在菲律賓、摩洛哥、馬達加斯加、印尼、東帝汶、肯亞與蒙古,數千名民衆走上街頭抗議貪腐、失業與日益擴大的不平等。由執政精英奢華生活引發的憤怒促使這些抗議行動鎖定政府,甚至推翻了尼泊爾與孟加拉的政府。

根據世銀數據,在蒙古、印尼與中國等地,15至24歲人口失業率超過10%,而25至54歲的主要工作年齡羣體失業率則爲5%以下。

世銀指出,成立五年或以下的企業,扮演了吃重的創造就業角色,例如,在馬來西亞與越南,這類新興企業佔總就業人數的57%,卻貢獻79%的新增就業機會。

報告顯示,貿易爲柬埔寨與越南等國提振就業,但成長幅度不均,且容易受到全球衝擊影響,「各國尚未充分實現將勞動力從低生產力領域轉移到更高生產力領域與企業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