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一體化趨勢回升 陸學者:陸仍是全球製造業中心

對外經貿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藍孝威攝)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今天(25日)發佈報告,對於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主持報告撰寫的對外經貿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表示,2024年,世界經濟溫和復甦,全球貨物貿易恢復增長,亞洲貨物貿易一體化進程呈現回升趨勢。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中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亞太服務貿易區域一體化呈現加深趨勢。從對亞洲的外商直接投資雙向依存度看,2023年中國仍然是對亞洲外資流量依賴程度最高的經濟體。

林桂軍表示,從可得數據分析,2023年,亞洲經濟體對區域內貿易的依存度保持在較高水平,整體貿易依存度爲56.3%。東盟和中國在亞洲貨物貿易中的中心地位依舊穩固。從對亞洲的依存度看,東盟對亞洲的貿易依存度最高,維持在70%左右;韓國和日本將近60%,分別爲59.5%和58.4%;印度和中國分別爲51.2%和 48.5%。RCEP和CPTPP經濟體分別爲57.5%和49.1%。

林桂軍表示,從經濟體之間的依存度看,東盟成員國之間達到21.5%;中國、日本和韓國對東盟的依存度均維持在15%左右。東盟對中國的依存度接近20%,日本和韓國對中國的依存度均超過 20%。CPTPP國家和RCEP國家對中國的依存度分別爲17.4%和11.5%;對東盟的依存度分別爲12.3%和 16.9%。

林桂軍表示,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中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2023年,亞洲在全球中間品貿易的佔比爲41.17%,遠超過歐盟的25.5%和北美的15.12%。自2017年以後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開始超過北美。2023年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爲 16%,而對北美爲15%。2018年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後,不僅沒有提升美國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中的相對地位,美國與中國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中重要性的差距反而不斷拉大。

林桂軍表示,從全球貿易量最大的前22種中間品貿易量看,其中半數產品對亞洲的依存度最高。特別是亞洲生產的電子元件超過全球該品類中間品貿易的七成,體現出亞洲在高技術含量中間品生產上已佔據絕對競爭優勢。RCEP生效對亞洲主要經濟體之間中間品關稅下降起到了進一步的促進作用。儘管中國從2021年開始出現全球價值鏈上部分中間品貿易轉移的現象,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主導地位基本穩定,並且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對中國依存度在提升。2023年,在貿易量最大的22種中間品中,中國仍然有20種產品保持領先地位,在全球供應鏈上保持着顯著的競爭優勢。

林桂軍表示,亞太服務貿易區域一體化呈現加深趨勢。2023年,亞太25個經濟體的服務出口總額達1兆8070.80億美元,其中區域內出口增長417.83億美元,年均增長1.36%,顯著高於區域外的-2.28%。製造業服務化進程加快,製造業出口中服務業增加值佔比26.14%,區域內服務供給佔比達63.25%。按增加值口徑覈算,中國2023年服務貿易由赤字轉爲盈餘,凸顯全球價值鏈分工下服務貿易的實際貢獻及其對區域經濟合作的推動作用。

林桂軍表示,亞洲數位貿易保持快速增長。2024年,亞太地區零售電子商務增速達到8.4%;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2.63兆元(約3690億美元),同比增長10.8%;東南亞電商行業商品交易總額(GMV)達 2630億美元,同比增長15%。2023年,在全球數位化交付服務出口排名前十的經濟體中,亞洲地區的印度和中國分列第4位和第6位;在其進口排名前十的經濟體中,中國、新加坡和日本分列第7、第8和第9位。而且,數位服務貿易作爲中間服務驅動着全球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以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重要數位服務貿易類別爲代表的中間服務貿易對亞洲經濟體的依存度逐漸上升。出口到亞洲的世界中間服務佔全球的份額從2001年的24.16%上升到2020年的29.74%,來自亞洲的世界中間服務的份額則從19.75%上升到26.61%。世界中間服務對美洲市場的依存度總體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對歐洲市場的依存度先下降後上升。

林桂軍表示,亞太國際旅遊市場仍在復甦之中。2024年,香港、馬來西亞入境旅遊市場對亞洲市場的依存度在地區排名前二,分別爲93.01%和90.02%。韓國和越南對亞洲市場的依賴程度逐年增強。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對亞洲市場依存度穩中有升。澳洲旅遊出口對亞洲市場依存度的增長最爲顯著,大幅上升至47.88%。中國通過推進簽證(對38國免籤)與外國人支付便利化(外卡交易額增長300%)激勵近程市場,2024年入境人次恢復至疫情之前的91%,東南亞取代歐美成爲核心增量。

林桂軍表示,2023年,亞洲各經濟體吸引外資和向境外投資對亞洲自身的依存度達到49.15%。作爲全球經濟最爲活躍的區域,亞洲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資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呈現出一些新趨勢。第一,全球外資對亞洲經濟體的依賴程度在波動中上升。第二,中國和東盟是亞洲最具有吸引力的經濟體。第三,亞洲經濟體內部投資熱點不斷輪動。第四,亞洲內部跨境直接投資更青睞製造業。

林桂軍表示,從對亞洲的外商直接投資雙向依存度看,2023年中國仍然是對亞洲外資流量依賴程度最高的經濟體,印尼緊隨其後,依存度分別在80%和75%以上。香港和印度對亞洲外商直接投資的依存度在40%左右波動。新加坡、日本、澳洲和韓國的依存度在20%左右。從引進外資依存度指數看,中國大陸與香港互爲最大的外資來源地。新加坡是日本、印度和印尼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地,也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從對外投資依存度指數看,中國大陸與香港繼續保持彼此作爲主要投資目的地的地位,中國持續成爲新加坡的首選目的地。

林桂軍表示,從亞洲金融融合程度看,2023年,亞洲組合投資資產餘額爲11.2兆美元,其中19.6%的資產配置在亞洲。日本、中國、韓國、香港和新加坡在亞洲域內經濟體的資產配置連接上發揮着重要作用。同時,2024年全球IPO募資總額排名前五的交易所有三家在亞洲。從銀行業跨境債權看,截至2024年第1季度,亞洲經濟體跨境銀行業資產餘額爲10.2兆美元,近五年來佔全球跨境銀行業資產的比例穩定在26%至28%之間。從外資銀行參與率看,亞洲代表性經濟體主要依賴「本土力量」,外資銀行業參與率總體低於傳統發達國家。共同打造有韌性的區域金融網絡,是亞洲經濟體金融合作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