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體推出新快速融資機制 將首次使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地區貨幣
參考消息網5月8日報道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7日報道,亞洲最大的幾個經濟體4日作出一項決定,批准了一個新的快速融資機制,將首次使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地區貨幣。這可能標誌着它們將遠離美元。
東亞和東南亞各國迅速批准新機制,旨在防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全球關稅戰引發的金融動盪。最近幾天,特朗普的關稅戰引發了美國國債市場劇烈波動和亞洲貨幣走強。
這可能還預示着一種更深層次、更長期的轉變,即轉向一種對美元依賴程度較低的地區性貨幣機制,中國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新的快速融資機制屬於更廣泛的“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的一部分,該計劃是由東盟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達成的貨幣互換安排。
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源於20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後的應對安排,旨在通過向面臨國際收支問題和短期流動性困難的國家提供緊急援助,防止類似危機重演。
這些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最初於2000年着手建立雙邊貨幣互換安排網絡,十年後發展成爲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
根據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的數據,自那以來,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的貸款能力已增至2400億美元。
到目前爲止,沒有一個成員國向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要求過融資。
4日,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與會者批准了一個新的工具,向面臨緊急國際收支問題的經濟體提供快速金融援助,這個工具被稱爲“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快速融資工具”。
與之前依賴美元不同,這個新工具將使用人民幣和其他地區貨幣。
在米蘭會議上發表的一份聯合聲明指出,新工具旨在通過爲成員國在面臨緊急國際收支需求時提供及時的緊急融資渠道,以應對疫情和自然災害等突如其來的外部衝擊,增強區域抵禦能力。
在5日發佈的一份新聞稿中,中國央行官員稱讚這一舉措標誌着該地區在全球不確定性上升時期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取得了突破。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人民幣被納入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反映出全球對人民幣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標誌着人民幣國際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據路透社5月6日報道,在亞洲開始質疑自己幾十年來投資美元資產的做法之際,亞洲出現一波美元拋售潮,這對美元來說是不祥之兆。
最近幾天,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大幅上漲。
這個動向似乎是對美元的一種警告,因爲這表明資金正大規模流入亞洲,支撐美元的關鍵性支柱正在動搖。
分析師們認爲,美元拋售潮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激進關稅政策引發的,它動搖了投資者對美元的信心,並改變了資本流入美元資產的趨勢。
有跡象表明,各方對美元的看法正在發生轉變。高盛公司6日在一份報告中說,投資者最近開始做多人民幣,換句話說,由於預計美元會進一步走軟,他們正在做空美元。(編譯/劉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