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盛醫藥:敲響2025年全球生物醫藥第一鍾,實力助推逆水行舟

“此次成功上市,一方面爲公司帶來了逾1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另一方面,也爲亞盛醫藥的全球發展提供了新渠道和平臺,掃除限制與障礙,助力亞盛吸引更高質量的生物醫藥投資、資源與認可。”近日,亞盛醫藥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大俊在亞盛醫藥美股納斯達克上市暨成立15週年慶典之際表示,作爲2025年全球生物醫藥“第一股”,亞盛醫藥赴美雙重主要上市受到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對於行業發展也起到了一定正面帶動作用。

作爲2025年打響破局“一槍”的港股18A企業,亞盛醫藥的“逆流而上”離不開其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堅定的長期戰略。做出臨牀急需的藥、解決全球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是亞盛堅持做創新藥的初衷。也正是這份信念,讓亞盛醫藥核心管線聚焦在細胞凋亡方向,公司創始團隊在這個領域的沉澱已超20多年。

楊大俊坦言,亞盛醫藥能夠成功叩響歐美市場的大門,憑藉的是500餘項授權專利和20多個FDA臨牀批件展現出的硬實力:“歐美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更看重公司長期的發展潛力,而非短期的財務回報。”此次成功登陸美股後,亞盛醫藥計劃儘快完成多個全球註冊III期臨牀試驗,尤其是獲美國FDA許可的兩項;推動耐立克多個適應症開發;APG-2575商業化提速和梯隊管線推進等。

“做難的事情很難,堅持更難。”未來,亞盛醫藥將如何利用這一平臺實現更大的突破?這不僅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也是行業目光所在。

2025全球生物醫藥第一股

第四家“H股+美股”上市的中國藥企、首家先在港股上市,後在美股雙重主要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2025年全球生物醫藥第一股,衆多標籤下,亞盛醫藥一在納斯達克敲開市鍾,便引起了廣泛關注。

四十餘家國際媒體爭先報道,CNBC、Bloomberg等主流財經媒體開啓對亞盛醫藥的直播採訪,這樣的影響力在資本寒冬中顯得尤爲耀眼。

楊大俊直言:“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功上市,非常不容易。去年的市場窗口稍縱即逝,也有很多企業選擇推遲或放棄,但我們抓住了機會,最終成爲2025年全球首家在美股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

美股上市無疑是亞盛醫藥全球化的關鍵一步。

在楊大俊看來,納斯達克的上市平臺爲亞盛醫藥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實力的機會,也讓全球投資者能夠更直觀地瞭解公司的價值和發展潛力。

他進一步解釋,歐美資本市場對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態度在過去幾年發生了顯著變化。五年前,歐美市場對中國生物醫藥資產的配置比例少於5%,而現在幾乎爲零。然而,只要符合美國監管要求併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就能夠完全開放投資。

“在全球定位中,我們一直缺少歐美資本市場的支持。通過納斯達克上市,我們不僅獲得了更廣闊的融資渠道,還消除了進入歐美市場的限制和障礙。”

與此同時,美股上市還有望爲亞盛醫藥帶來更多的高質量、長期的、專業的生物醫藥基金的投資。

楊大俊指出:“港股18A對中國生物醫藥發展起了很大的幫助,但是相對來講港股或內資機構投資人較少。”

此外,這些高質量的投資不僅爲亞盛醫藥帶來了資金支持,更有望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行業認可,成爲亞盛醫藥進軍全球市場的強大助力。

據瞭解,亞盛醫藥對於此次美股上市融資所得資金使用計劃非常明確。楊大俊指出,資金將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推進多個全球註冊III期臨牀試驗的開展,二是支持國內商業化的開展。

具體來看,約5000萬~6000萬美元將用於APG-2575治療復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NDA 批准,爲其在中國的商業化上市做準備,並推進APG-2575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臨牀開發;約3000萬~4000萬美元用於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推進奧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的臨牀開發;約1000萬~2000萬美元用於資助其他候選產品的研發,包括完成 APG-5918 在貧血症方面的I期臨牀試驗,尋求APG-115的註冊試驗的批准、啓動;此外金額用於開發未來管線計劃以及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這些試驗的成功將爲亞盛醫藥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的推廣提供重要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生物醫藥企業來說,當前市場環境下,企業現金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此次美股上市和此前與武田關於耐立克簽訂的授權協議,一舉將亞盛醫藥拉出了“研發實力很強,但資金不足”的困境。

“我們的資金使用非常高效,過去三年的研發費用得到了嚴格控制。去年的環境下,在一、二級市場,融資超過10億人民幣的交易應該很少或沒有。此次上市不僅解決了短期資金需求,還爲未來的研發和商業化提供了充足保障。”楊大俊強調。

逆水行舟,實力爲先

亞盛醫藥能夠一舉打破停滯多時的中國醫藥企業赴美上市的僵局,並獲得全球生物醫藥券商前五名的摩根大通和花旗看好,絕非偶然,背後凝聚着15年來的潛心耕耘。

楊大俊坦言,歐美投資者更關注公司的臨牀數據、差異化和長期計劃。

這一投資理念與亞盛醫藥的發展戰略不謀而合。多年來,亞盛醫藥一直致力於通過創新研發解決臨牀未滿足的需求,這種長期主義的思維得到了歐美投資者的高度認可。

“在任何資本市場上市,最終都要靠實力說話。”楊大俊將實力的體現歸爲全球專利佈局和FDA批准的臨牀試驗兩個維度。

超過500項授權專利,其中大部分是海外授權;5個產品在美國進入臨牀階段,獲得FDA臨牀批件20多個,其中2個爲全球註冊III期臨牀許可;16項FDA孤兒藥資格認證,2項FDA快速通道資格,2項美國FDA兒童罕見病資格認定……一系列數據證明了亞盛醫藥的產品在科學和臨牀上的價值,矚目的成績也成爲亞盛醫藥進入全球市場的敲門磚。

自成立以來,堅持全球創新,拒絕內卷,便是亞盛醫藥始終堅持的信念。楊大俊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解決臨牀未滿足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模仿。”

以耐立克爲例,作爲中國首個獲批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劑,它成功填補了慢性髓細胞白血病(CML)耐藥治療領域的空白。耐立克的潛力不僅侷限於CML,根據其美股招股書披露,目前耐立克覆蓋適應症領域達6個。其中,由FDA批准的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治療的CML-CP成年患者的全球註冊III期臨牀試驗,針對一線Ph+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Ph+ALL)的註冊III期試驗、針對SDH缺陷型胃腸間質瘤(GIST)的註冊III期試驗都快速推進中。

在全球範圍內,耐立克的唯一競品Ponatinib由武田持有。楊大俊強調,武田與亞盛醫藥的合作不僅是競爭對手的認可,也進一步印證了耐立克在臨牀數據上的顯著優勢。

亞盛醫藥的下一個重磅產品——Bcl-2抑制劑APG-2575,同樣在全球市場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2024年11月16日,APG-2575的新藥上市申請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受理,並被納入優先審評程序,用於治療難治或複發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患者,有望在2025年獲批上市。

據瞭解,在全球,APG-2575是第二個進入臨牀,第二個進入註冊臨牀,第二個遞交上市申請的Bcl-2抑制劑;在中國,APG-2575是第一個針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的Bcl-2抑制劑。

從試驗數據來看,與全球首個Bcl-2抑制劑Venetoclax(維奈托克)相比,APG-2575不僅在Venetoclax已覆蓋的領域(如CLL/SLL等)展現出強大的療效潛力,還在對方尚未獲批的領域(如多發性骨髓瘤MM、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等)有望實現突破,成爲血液腫瘤領域的基石產品。

談及APG-2575未來的商業化佈局,楊大俊表示,血液腫瘤的臨牀需求相對集中,只要能夠覆蓋國內排名前300至500的醫院,就能佔據中國血液腫瘤市場80%甚至90%的份額。因此,亞盛醫藥有信心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商業化團隊。

除了上述兩款核心產品,亞盛醫藥的梯隊管線產品如APG-115、APG-1252等也已積累了豐富的臨牀數據。下一步的關鍵是如何找到一個符合註冊要求的方案,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

在楊大俊看來,亞盛醫藥的所有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瞄準臨牀未滿足的需求,改變無藥可醫困境,且具有成爲同類最佳(Best-in-Class)或同類第一(First-in-class)的潛力,而不是簡單地跟隨市場潮流。

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標誌登上納斯達克交易所的巨型電子屏幕,不僅是對其實力和戰略的有力證明,更是對整個行業的重要啓示和積極影響。楊大俊直言,整個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主要有兩點:首先是醫保如何支付以支持創新,市場的支持至關重要;其次是如何實現真正的創新,避免內卷化。他認爲,亞盛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正是憑藉全球創新的戰略,能夠對行業產生正面的影響也是基於這一點。

而面對未來的挑戰,楊大俊表示:“無論在中國還是國外,只有具備真正的實力,才能贏得投資者的青睞。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轉向真正的研發,去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去滿足臨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