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不大,皮膚會“說話”
參考消息網5月23日報道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近日刊登一篇文章,標題是《爲什麼壓力是皮膚健康最意外的敵人?》,作者是巴萊裡婭·查韋斯。內容編譯如下:
當今的快節奏生活意味着許多人生活在持續的緊張狀態中,這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會直接影響人體最大器官皮膚的平衡。專家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抵消這些負面影響?
壓力是人體在面臨挑戰或威脅時的一種自然反應。然而,當壓力長期存在時,就會對包括皮膚在內的各種身體系統產生不利影響。
皮膚作爲人體最大的器官,能反映人體內部狀態,對壓力引起的激素變化尤爲敏感。
長期壓力誘發皮膚問題
當人處於壓力之下時,身體會釋放皮質醇和其他激素,從而導致皮膚髮生各種變化。外科醫生克里斯蒂娜·斯基亞萊斯·夏萊斯認爲:“皮膚是對壓力激素高度敏感的器官,在長期壓力的情況下,皮膚的平衡很容易被改變。”
她認爲,壓力及其對皮膚的影響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報警:神經系統通過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做出反應,這可能會增加出汗和改變皮膚微循環;
抵抗: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釋放皮質醇來幫助身體適應,但過多的皮質醇會導致炎症和膠原蛋白生成減少;
過度適應:如果壓力持續時間長,恢復能力低,皮膚就會變得更加脆弱、反應性更強,容易過早衰老。
人體對壓力的主要生理反應之一是釋放皮質醇,許多人稱之爲“壓力激素”。阿根廷皮膚病學會的皮膚科醫生莉蓮·德馬爾奇說,長期暴露在高水平的皮質醇環境中會導致包括皮膚在內的多個系統發生變化。這些激素變化會以各種方式在皮膚上表現出來:
屏障功能降低:皮膚失去水分,變得更加脆弱;
皮脂分泌增加:可能導致痤瘡爆發;
慢性炎症:皮炎、牛皮癬或紅斑痤瘡等疾病會加重;
細胞更新減少:皮膚失去光澤,變得暗淡無光;
微循環改變:皮膚可能出現蒼白或發紅現象。
壓力不僅會導致皮膚髮生明顯的變化,還會加重原有的皮膚問題。根據德馬爾奇的說法,“當一個人承受壓力時,皮質醇等某些激素的失衡會導致罹患皮膚病或加重已有的皮膚病”。
可能惡化的疾病包括:
痤瘡:皮質醇過多會刺激油脂分泌;
紅斑痤瘡:炎症和血管擴張會加劇發紅;
牛皮癬:因自身免疫反應加劇而加重;
特應性皮炎和蕁麻疹:皮膚反應性增強;
脫髮:長期壓力會影響毛髮生長週期。
皮膚科醫生克里斯蒂安·桑切斯·賽薩爾也表示:“壓力和皮質醇水平過高對皮膚的最大影響之一是炎症加劇,這也是誘發各種皮膚病的關鍵因素。”
壓力過大的人的皮膚是什麼樣的?這位皮膚科醫生說,壓力引起的體內皮質醇釋放“會改變皮膚的屏障功能,損害皮膚保持水分和抵禦外界侵害的能力,使皮膚容易受損和過早老化”。
德馬爾奇還說:“長期壓力會導致氧化應激,這一過程的特點是體內自由基和抗氧化劑之間的不平衡。”
這位專家說:“氧化應激與皮炎、光老化和皮膚癌等不同的皮膚疾病有關。最常見的皮膚應激症狀是:缺乏光澤和膚色暗沉、毛孔堵塞、脫水(使表情紋更加明顯)、在受到強烈的情緒或溫度變化影響時出現發紅和惱人的瘙癢,在許多情況下還會出現粉刺和痤瘡。”
此外,專家還強調,壓力對皮膚的影響因性別而異:對女性而言,壓力會改變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影響皮膚的彈性和水合作用;而對男性而言,睾丸激素會使皮脂分泌增加,因此壓力會增加油脂分泌和皮膚炎症。
外治內調恢復皮膚活力
爲了抵禦壓力對皮膚的影響,必須採取適當的護膚程序,並考慮非侵入性療法。
從這個意義上說,夏萊斯建議在日常護膚中使用一些關鍵成分,如保持水分的透明質酸、減少泛紅和改善皮膚屏障的煙酰胺、抵禦氧化損傷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和E以及白藜蘆醇)、恢復皮膚保護屏障的神經酰胺、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肽以及舒緩和促進皮膚再生的積雪草。
專家推薦的非侵入式療法包括:
氧氣療法:這種非侵入式療法包括使用專用設備將99%的純氧直接作用於皮膚。氧氣可滲透表層,促進細胞更新,有助於閉合擴張的毛孔,改善皮膚質地和光澤度,淡化痤瘡引起的斑點或疤痕。此外,還能刺激皮膚微循環,使皮膚更具活力和健康。
射頻:這是一種利用電磁波加熱皮膚深層的美容技術。這種可控的熱量能刺激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自然生成,從而改善肌膚緊緻度,減少鬆弛和皺紋。射頻被稱爲“不開刀的提拉手術”,因爲它能提供明顯的緊緻效果,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效果漸進而自然。
光療:也稱爲LED光療,這種療法使用不同波長的光(紅光、藍光、綠光等)來治療不同的皮膚問題。LED光能刺激皮膚中的生物過程,幫助減輕炎症、舒緩紅腫、對抗痤瘡中的細菌並促進細胞再生。
使用維生素和抗氧化劑的中胚層療法:這項技術是將含有維生素、礦物質、透明質酸和抗氧化劑的混合成分直接注入真皮層。其目的是由內而外地滋養皮膚,改善水合作用,激活膠原蛋白的生成,恢復皮膚的自然光澤。它能有效對抗衰老跡象,使疲勞的皮膚恢復活力,並加強皮膚的保護屏障。
面部淋巴引流:這是一種刺激面部淋巴系統的溫和而特殊的手動按摩方式。它有助於排除毒素和多餘的滯留液體,從而減輕浮腫,尤其是眼瞼和眼部輪廓等部位。此外,它還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其他美容療法的效果,並起到放鬆作用,促進全身健康。
飲食和日常習慣對皮膚健康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夏萊斯說:“壓力會降低血漿和白細胞中的維生素C含量,從而影響皮膚免疫力。”她指出,“缺乏維生素C會削弱天然保護屏障,降低人體抵禦外來侵害的能力”,因此建議在飲食中多攝入抗氧化劑和微量營養素,如柑橘類水果、綠葉蔬菜、油性魚類、種子和豆類。
與此同時,德馬爾奇建議採用抗炎飲食,減少超加工食品、糖類和麩質食品的攝入量,以防出現皮膚敏感症狀。她還強調了補充歐米伽-3和鋅等營養素的重要性,以及通過食用益生菌和益生元來促進微生物羣的平衡,避免腸道菌羣失調。
這些元素與量身定製的護膚程序和減壓活動相結合,形成了一套保持皮膚平衡的綜合方法。
雖然壓力是現代生活的常態,但它對皮膚的影響並非不可避免。瞭解情緒失衡是如何直接影響皮膚健康的,就能提高護理意識和效果。正如夏萊斯所強調的,“皮膚是機體內部狀態的反映”。考慮到身體和情緒的整體皮膚護理方法是恢復皮膚活力、緊緻和光澤的途徑。總之,俗話說“內外兼修”,保養皮膚也是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