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記憶中的米香 一探苗栗尖山米粉老店的傳承與掙扎

苗栗縣尖山米粉曾是頭份重要產業,家庭工廠林立。(呂麗甄攝)

清晨1點,當大多數人還在熟睡時,苗栗尖山米粉街的燈光已經亮起。鬆茂米粉店的第3代傳人胡全谷,熟練操作着老舊機器,米香瀰漫。尖山米粉曾是頭份重要產業,家庭工廠林立。如今,機械化衝擊、人力短缺,僅剩2家老店苦撐。胡全谷說這份家業,是祖父傳下來的,不能在我手裡斷根。

苗栗縣尖山米粉早期以日曬方式晾乾,沿着中港溪常可見潔白的米粉掛在竹架上隨風搖曳。隨着現代衛生標準的提高,這一傳統逐漸被烘乾技術取代,轉型過程中也面臨着不小的挑戰。(呂麗甄攝)

尖山米粉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據時代,當地水質純淨、氣候適宜稻作,且中港溪提供充足水源,使這裡成爲米粉產業的發源地。戰後,隨着經濟復甦,米粉需求激增,尖山米粉街迎來輝煌時期。米粉工廠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最多時超過50家,成爲街道的特色。

然而,隨着工業化和機械化的發展,傳統手工米粉逐漸失去競爭力,且年輕一代不願接手這勞力密集的行業。如今,僅剩2家老店繼續堅持,面對原物料成本上升和接班難題。

苗栗縣尖山裡鬆茂米粉第3代傳人胡全谷感慨地說,經營近百年的產業,我想堅持下去,看到這條街上一家家工廠消失,心中也很無奈。現在不僅原物料成本上升,最困難的是找不到願意接班的年輕人。(呂麗甄攝)

「經營近百年的產業,我想堅持下去,看到這條街上一家家工廠消失,心中也很無奈。現在不僅原物料成本上升,最困難的是找不到願意接班的年輕人。」胡全谷感慨地說。他的堅持,來自祖父那一輩的承諾,也來自老顧客的信任。

爲了孩子的一口熟悉味道,苗栗市蘇姓民衆不辭辛勞,憑藉記憶尋訪尖山米粉老店,這份對傳統美味的堅持,也是胡全谷等老店經營者持續守護尖山米粉的動力。(呂麗甄攝)

一位來自苗栗市的蘇姓民衆說,朋友送給她一包尖山米粉,孩子吃過後再也不習慣別家的米粉,且不會胃痛。這次她憑印象一路詢問,最終找到這家店,能爲孩子煮上熟悉的味道。像這樣的顧客不在少數,這也是胡全谷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早年,尖山米粉是以日曬方式晾乾,沿着中港溪常可見潔白的米粉掛在竹架上隨風搖曳。隨着現代衛生標準的提高,這一傳統逐漸被烘乾技術取代,轉型過程中也面臨着不小的挑戰。年輕一代大多選擇進入科技業,對於接手這個早起且勞動密集的行業興趣缺缺。

如今,尖山米粉街的老店依然堅守,堅持使用最純正的原料製作米粉,希望讓消費者吃得健康、安心。然而,傳統產業的延續,仍然依賴少數人的努力。隨着時代變遷,尖山米粉街的衰退不僅是產業的萎縮,更是地方文化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