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文先從‘上火’‘氣虛’開始”(大健康觀察)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清晨的黑龍江泛起碎金般的光澤,對岸俄羅斯阿穆爾州首府布拉戈維申斯克市的尖頂建築在薄霧中若隱若現。與其隔江相望的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兩者最近處相距不足千米,並稱爲“中俄雙子城”。這座因江而興的邊陲小城,如今因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成爲中俄醫療交流的重要樞紐。

開往黑河市的客輪,船艙裡坐着拎CT片和病歷本的俄羅斯人

在黑河市中醫醫院三樓的鍼灸室裡,伴隨着淡淡艾草清香,來自俄羅斯的扎列斯卡婭·奧麗婭輕輕閉上眼睛,銀針在她頸後的風池穴微微顫動。

這是奧麗婭第二年接受鍼灸治療,曾經如影隨形的頭痛像被一隻無形的手緩緩抽離,她忍不住用帶着俄語腔調的中文對醫生說:“謝謝,中醫像魔法一樣神奇。”

奧麗婭與丈夫謝爾蓋的“跨國求醫”故事,始於去年3月布拉戈維申斯克市的一場中醫推介會。“中醫師們爲市民介紹獨特的中醫藥文化,還在現場演示號脈。”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她記憶猶新,俄語翻譯還向大家解釋“經絡”的含義:身體的能量河流。

聽完中醫師的介紹,奧麗婭摸了摸自己常年發緊的太陽穴,低聲對丈夫說:“或許我們可以試試。”在俄羅斯,她曾嘗試過止痛藥和多種物理療法,但症狀始終不減。“像有把錘子不停敲打後腦勺。”她比畫着形容。而丈夫謝爾蓋的腿疾更讓他舉步維艱——年輕時的舊傷反覆發作,陰雨天幾乎無法正常行走。

兩個月後,夫婦倆登上開往黑河市的客輪,船艙裡坐着拎CT片和病歷本的俄羅斯人,他們中有拄柺杖的老者,也有面色蒼白的年輕人,他們的目的地都是江對岸那棟中式建築。

推開黑河市中醫醫院的玻璃門,夫婦倆帶着忐忑踏入國際醫療部。“來之前還擔心語言會產生障礙”。但令她沒想到的是醫院裡,中俄雙語的指示牌隨處可見,導診臺前還有熟練掌握俄語的護士,“瞬間讓我們放鬆下來”。

診室內,省級名中醫雷傑的手指輕輕搭上奧麗婭的腕部,俄語翻譯實時轉述:“按照中醫的理論來說,您的情況屬於肝鬱脾虛,治療上需要疏肝理氣,健脾和胃。”那也是她第一次聽說“氣”這個充滿中醫韻味的概念。

隨後,雷醫生開出包含柴胡、白芍、香附的中藥方劑,又在奧麗婭的百會穴施針。銀針入穴的瞬間,她緊張得攥住衣角,但很快,一股酸脹感從頭頂蔓延至肩頸。“像是凍僵的河流開始解凍。”她這樣描述當時的感受。

就在隔壁,丈夫謝爾蓋正趴在治療牀上,醫院特邀專家、天津蘇氏骨科傳人蘇宏用一柄精緻的小針刀,精準剝離病竈部位的粘連組織。“比手術刀溫柔,但更鋒利。”他後來和家人分享病情時,總會模仿那聲清脆——關節復位鬆解的聲音。

一週後,夫婦倆的病症明顯緩解,謝爾蓋甚至能一口氣爬上了四層樓梯。“4個月前,他還不知道什麼原因而行走不便。”奧麗婭說,現在他每天都想去江邊散步。

“二十四節氣藥膳指南”俄文版,成爲跨境熱銷品

黑河市中醫醫院院長劉雪松的辦公室牆上掛着一張特殊的地圖——以黑河爲圓心,輻射出數條紅線連接俄羅斯各個遠東城市,標記着跨境醫療合作的多條足跡。爲了服務好俄羅斯患者,這家醫院還專門成立了國際醫療部,組織醫護人員學習俄語並聘請專業翻譯,確保與患者溝通無障礙。

“療效是最好的廣告。”護士李娟指着藥房前的隊伍說。如今,俄羅斯患者不再侷限於治療頑疾,更多人開始追求中醫養生。紅場牌艾草足浴包、黑河同款美容茶飲,甚至“二十四節氣藥膳指南”俄文版,都成爲跨境熱銷品。候診區的長椅上,患者們交換着中醫詞彙手冊,有人打趣道:“學中文先從‘上火’‘氣虛’開始。”

“越來越多俄羅斯人對中醫感興趣,尤其是中醫號脈與湯藥調理,並且已經逐漸形成‘口碑效應’,治療後會推薦更多親戚朋友前來就診。”劉雪松說着翻開接診記錄,指着一串重複的名字,“看,這位奧麗婭女士去年治好了頭痛,今年複診時還帶着母親來調理腸胃。”

而在對岸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市,3分鐘的中醫文化宣傳片登陸電視臺黃金時段。鏡頭裡,艾灸煙霧嫋嫋升起,銀針在陽光下閃爍。“這是流淌千年的東方智慧。”同步播放的廣場電子屏下常有市民駐足討論。超市裡甚至出現了“黑河同款”艾草足浴包,包裝上還印着“驅寒通絡”的俄文說明。

“中醫藥正在改寫俄羅斯人對傳統醫學的認知。”謝爾蓋說,在俄羅斯社交媒體網站VK上,“黑河中醫”話題熱度居高不下。一條“鍼灸治好了我20年失眠”的帖子下,許多網友紛紛追問過江船班時刻表。

中醫藥的獨特魅力,讓這座小城成爲俄羅斯人心中的“健康碼頭”。去年,黑河市中醫醫院爲600多名俄羅斯患者提供了鍼灸、刺血拔罐等傳統中醫療法服務,開具中藥方劑超過300副。

“中醫藥是一座橋,連接起兩國人民對健康的共同追求”

中醫藥的“出海”不僅是技術的輸出,更是兩種文明對生命健康的共同求索。

就在今年4月,22名俄羅斯醫療代表團專程造訪黑河,他們體驗推拿、耳穴壓豆,品嚐養肝代茶飲,甚至親手製作艾灸條。在智能煎藥室,他們驚歎於分揀系統對藥材的精準調配;康復科內,專家們體驗杵針療法後連連讚歎:“這種‘微創’理念值得借鑑。”訪問結束時,代表團團長握着劉雪松的手說:“中醫讓我們重新思考‘治療’的定義——它不僅是對抗疾病,更是喚醒身體的自愈力。”

“中醫藥是一座橋,連接起兩國人民對健康的共同追求。”劉雪松說,我們要讓中醫從“神秘傳說”變成“生活日常”。如今,醫院準備與俄羅斯南薩哈林斯克市和位於該市的阿拉利亞康復中心達成合作協議,擬派出4名醫護人員協助當地設立中醫體驗館,開展中醫推拿服務。與此同時,便攜式艾灸盒、中藥顆粒劑等產品,正通過電商平臺銷往俄羅斯,讓“居家中醫”成爲可能。

黑河碼頭,客輪載着求醫者與期待往返於中俄之間。在黑龍江畔,越來越多的“奧麗婭”和“謝爾蓋”正跨越國界,尋找醫道的另一種答案。而在更廣闊的範圍裡,中醫藥正以黑河爲支點,撬動遠東地區的健康市場:堪察加的溫泉療養院引入艾灸理療,符拉迪沃斯託克的藥店開設中藥專櫃,南薩哈林斯克的瑜伽工作室將八段錦納入課程……

江水滔滔,攜着艾草的香氣與痊癒的歡笑,奔向遠方。黑河市中醫醫院的燈光依舊明亮,候診區的長椅上,又一批俄羅斯患者靜靜等待。他們的病歷本里,或許正藏着一個關於“東方魔法”的故事。而這座邊境小城的中醫傳奇,仍在繼續譜寫跨越國界的健康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