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籲以華人視角 豐富中華文化內涵
熱門話題
兩岸是臺灣在生存上無法迴避的最上層問題,除複雜尖銳的政治議題外,文化交流更是存在日常生活當中。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傅大爲和生科系暨基因體所教授高閬仙17日主辦「兩岸文化議題」小型工作坊,傅大爲認爲,臺灣民衆應抱持包容心態,在文化、經貿、科技、醫學各領域與大陸互動,以華人視角豐富中華文化內涵。
另一位活動主辦人陽明交通大學生科系暨基因體研究所教授高閬仙表示,兩岸問題有各種不同的視角,但兩岸問題的實質面對者是兩岸人民,不論禍與福,都是由兩岸人民共同承擔。當臺海瀕臨危機之際,兩岸問題既然無法繞過,就得想方設法安全通過。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陳培哲以自身的學術交流經驗指出,他去過幾趟大陸,與大陸學者交流B肝檢測技術,對方的拚勁和實力令他十分敬佩,「海峽兩岸民衆,在共同的血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下,很多華人共同的常見疾病,例如慢性B型肝炎、蠶豆症、地中海型貧血等,這些不會被歐美的專家列爲優先研究項目,「兩岸同文同種亦同病,只能靠我們自己解決,很值得交流合作,彌補生命的缺憾。」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教授張昆將提出「求同共異」、「複數中華」概念,朝向「複合國家」(compound state)的「一統論」,而不是誰吃掉誰的「統一論」,但也非「兩國論」。
張昆將表示,「求同共異」比「求同存異」更具有動態和現實意義,主要是因爲目前臺灣民心對大陸統一臺灣存有高度戒心,對大陸共產黨專制體制也無法安心,加上兩岸目前兵兇戰危,媒體操弄仇中心態,尤其是在去中國化的歷史、地理課綱下成長起來的臺灣下一代,距離中國情感愈來愈遠,顯然「求同存異」模式難行,需要另覓可行的溝通模式。
張昆將表示,兩岸關係特殊,到底一個適合兩岸和平的「複合國家」是如何的體制?顯然都是「共異」過程中的進行式。但可確定的是,臺灣方面要維持優良傳統的「中華文化」以累積「複數中華」的中華主體性,以喚起大陸正視真正的中華主體,而不是如今臺灣的去中華化,或對岸將中華文化馬克思主義化,兩岸若能正視「共異」議題,則可一步步踏上「求同」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