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籲祭農業收入保險 保障農民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梯田農民以農用車載着收成稻穀準備離開田區,背後爲尚未收割的層層梯田。(黃子明攝)

受到公糧政策調整,導致今年稻穀收購價格大增,甚至可能會衝擊末端糧價,臺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說,價格調高後讓政府財政支出增加、影響末端糧價,農民種植面積還可能會增加,恐怕成爲多輸政策。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認爲,公糧保價收購機制不應再有變動,要提高農民收入,應該透過農業收入保險機制。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公糧價格調高是不划算的政策。」徐世勳直言,如同農業部去年答覆立委時表示,調高公糧價格後,原本過剩的稻作種植面積可能不減反增、政府因增加收購而財政支出,若要提升農民收入,應從增加農業外收入等方式着手。

徐世勳提及,收購價格提高、末端零售價恐怕會進一步反映成本,讓原本國產米價格優勢下滑,目前我國仍與美國政府談判,美國恐要求我國多采購其稻米,屆時要讓稻農離農的成本恐怕會更高。

楊明憲指出,過去民間收購稻米價格往往比照輔導收購,此次公糧收購政策不僅調整數量,也調高輔導收購價格、帶動產地價格,也會反映在零售價格,消費者恐怕會對該政策多有怨言,他批評,社會各界2023年總統大選時就曾提及應調整公糧收購價格,卻未見農業部於2024年提出相關評估,政策在今年就倉促上路。

楊明憲說,由於國產米價格上升,部分用米量較大的餐廳業者爲控制成本,恐怕會提高進口米或舊米混用比例,建議應即早規畫標示食用米來源,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