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心聲】夏燕靖:把腳扎進生活的泥土裡
時間太快了,我只覺得眼睛一眨,荏苒的時光就這樣飛逝了。這一年來,我在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的研究課題真正紮根人民、與時代同行。
2024年初春,我帶學生前往以蘇州爲中心的太湖流域,探訪素有“絲綢之鄉”美稱的“吳羅”絲織作坊,一個場景深深觸動了我。蘇州非遺工藝大師、吳羅織藝傳承人李海龍自豪地向我展示,他用靈巧的雙手舞動梭子織出吳羅吳韻的紋樣過程,身旁的徒弟用手機拍攝這段視頻,上傳到短視頻平臺。這一老一少的互動,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只有把腳扎進生活的泥土裡,才能催生時代的新枝生根發芽。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場,藝術的枝椏才能更加茂盛。
技術的浪潮滾滾向前,手中的工具日新月異,創新時時都在發生並深刻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今天,我試着請AI幫忙整理2024年的熱點,它快速而精準的反饋,甚至爲我列出了許多當下研究課題的方向,確實比起傳統翻閱的方法快了許多。雖然,起初我對一些新技術有些陌生,但它帶來的可能性卻讓我興奮,也讓我看到了技術可以爲研究工作注入新的可能。但是,創新的核心、研究的溫度,始終需要紮根人民的情感、源自生活的熱土。
在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中,我發現落腳點也在悄然變化。以創新爲着眼點,讓傳統煥發新生,這是當下文化傳承的關鍵。我曾看到,現在很多年輕人用新媒體演繹古詩詞,將一首唐詩變成了跨越千年的“熱搜”。我也曾目睹,現代匠人借虛擬現實技術復原古建築,讓一座座古蹟重煥生機,成爲探索歷史的“新窗”。這些創新形式,將過去的經典與現代的表達結合,不是爲了追求熱鬧,而是讓傳統文化有了更多觸及人心的可能。
文化藝術的傳承,還在於放眼世界,與世界對話。2024年,我參加了多個跨文化交流的學術活動。在北半球的國際舞臺上,我見識到了中國文化藝術跨越語言與國家的邊界,觸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大衆心靈。讓我更深刻地感悟到,跨文化交流不是簡單地“輸出”,而是在不同文化藝術的相互碰撞中,尋找到共同的情感價值。這樣的創新,讓中國文化藝術更具包容性與世界影響力,也讓我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認識,倍感傳播的巨大動力。
當然,置身於民衆,尤其是青年人當中,青春的力量讓我感到無比振奮。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追隨時代,賡續文化藝術的創新與活力。無論是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還是用數字技術呈現文化遺產,他們的努力都讓我相信,中國文化藝術的未來一定會因廣大民衆,特別是青年的參與而更加豐富多彩。
傳統文化藝術的創新表達、新技術的介入、跨文化交流的踐行,青年羣體的創造性探索,都在不斷豐富着我們當代研究的路徑。這些元素讓文化藝術在多維度的互動中找到新的可能和新的發展動機,共同推動着中華文化藝術在傳承中煥發活力,在時代進程中綻放光芒。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南京藝術學院二級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鬍子軒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繫我們
點個“在看”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