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臺積獲美補助 之後可能拿不到
學者表示,拜登政府通過的晶片法,川普政府應該不會再撥款補助。圖爲臺積創辦人張忠謀二○二二年在鳳凰城新廠發表演說。(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中國大陸、加拿大與墨西哥開徵關稅,並預告將對半導體等產品課徵關稅,學者認爲我科技業難以倖免,像是臺積電赴美設廠依法可取得六十六億美元的補助,「但之後可能拿不到了」。
學者認爲川普開始兌現選舉政見,加、墨和美國的產品替代性高,作爲第一波貿易戰對象,對於爭取國內支持有利,但必須要觀察的是,川普接下來是否會對亞洲、歐洲國家出手,而川普的政策走向也會是今年的最大變數。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不管哪種產品,川普認爲只要不是在美生產,或是外購的進口品,就是「對美減分,對其他國家加分」,因此採取課徵關稅或其他政策工具,達到製造業迴流美國的目標。
此外,劉大年說,川普在競選期間也表態反對補貼外國企業,以拜登政府通過的晶片法爲例,他認爲川普政府應該不會再撥款補助了,臺積電赴美設廠依法可取得六十六億美元的補助,「但之後可能拿不到了」。
臺積電財務長黃仁昭先前表示,臺積在去年第四季已取得十五億美元的第一筆補助款。除了臺積電,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矽晶圓廠環球晶去年宣佈赴美投資,美商務部也允諾提供四點○六億美元補助,但補助款能否到位也出現變數。
針對川普先對加、墨出手,臺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兩國生產的產品與美國有很高替代性,若出口到美國的規模縮小,美國廠商的生產量就會提高,對於提高就業也有幫助,在爭取國內支持度方面相當有利,而目前效應還沒有外溢到其他國家;至於對大陸要加徵百分之十的關稅,則是恫嚇的性質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