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示警 共軍對臺轉向實戰準備
解放軍近年來機艦擾臺常態化,全球關注臺海風險。圖爲共軍搶灘登陸訓練。(中新社)
解放軍近年來機艦擾臺常態化,全球關注臺海風險,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8日邀請軍事專家解析共軍對臺軍事準備與變化。學者指出,共軍對臺正從過去「灰色地帶」行動逐漸轉向「實戰準備」,機艦繞臺看似減少,但風險增加;專家也認爲,中共對臺用兵的高風險期,可能落於2035年,而非最近常被各國提及的2027年。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所長馬振坤指出,北京現階段應該沒有主動使用軍事手段解決臺灣問題的意圖,但共軍也確實已做好在必要時採取軍事行動的準備。他認爲,共軍是爲了實現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所交付的2027建軍百年目標,意即必須具備解決臺灣問題的軍事能力。
馬振坤錶示,過去以中長程打擊爲主的轟-6系列轟炸機,主要在巴士海峽以打擊關島或西太平洋爲主,但近期開始在臺灣空域並伴隨無人機,形成體系化空中打擊力量。轟-6可在必要時對臺灣特定點狀目標執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能力,具可控性且不傷及平民。
他指出,自今年4月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消失之後,共軍對臺軍事活動已由「灰色行動」轉移到「實戰準備」。而何是近年來共軍對臺灰區行動的最大推動者。
國防安全研究院委任助理研究員亓樂義也認爲, 2027中共建軍百年,主要目標是引導軍隊現代化轉型,以建構犯臺和拒止美國的條件,是「強練內功」而非對臺用兵,他判斷共軍犯臺更高的風險期爲2035年。
亓樂義以習近平撤銷戰略支援部隊後,改設信息支援部隊爲例,顯示共軍在建構全軍聯合作戰的基礎條件上存在不足。當前共軍的重點集中在合成訓練,後向聯合訓練過渡。
國防大學副教授鬱瑞麟強調,美軍目前重點轉向以關島爲中心的第二島鏈分散式兵力部署,並要求第一島鏈國家也強化作戰能力。而共軍備戰同時,也試圖透過擴大「疑美論」及降低美國協防颱灣意願手段,來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