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看問題 迷信細胞廣播 中央未介入協助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圖爲災民被迫離開家園。(郭吉銓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共計6800萬噸的水量傾瀉而出,重創花蓮光復鄉。陽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認爲,這次風險通報,從中央與地方都沒有讓民衆充分了解,只靠細胞廣播太過簡單,民衆沒感覺,更一次凸顯防災體系頭重腳輕的問題。中央則有兩大疏失,一是輕忽颱風季節雨大,二是當地方人力不足時,沒有設法介入協助。

據瞭解,農業部7月26日掌握馬太鞍溪堰塞湖後,旋即進行評估,並得出「機具進場施工困難且具高度危險性,短時間內以工程手段處理恐不可行」結論;8月13日時,農業部長陳駿季也稱「經評估無立即潰堤危險,但爲了下游民衆安全願意努力去做相關對策」,遂後續主要工作轉移至防災、監測措施。

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表示,馬太鞍堰塞湖已經多次討論,臺大也派團隊進入當地考察評估,確認該壩體結構相對脆弱,且土石流衝擊力極強,存在高度風險,後續轉爲加強模擬過潰堤情況,結果與此次災害範圍極爲相似,這也是臺灣首次發生如此嚴重的堰塞湖事件,應給予高度重視。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則認爲,馬太鞍溪堰塞湖存在已久,自然形成的壩體高度達200公尺,比全臺最高的人工壩德基水庫180公尺還要高,上游蓄積的水量相當大,一般只要雨量達到400或500毫米就一定要撤村,顯而易見地應實際去執行疏通作業,然而政府卻在評估「不可行」後就改以規畫災前撤離爲主,還對外聲稱無立即危險,確實有未做好的部分。

單信瑜指出,這次災變可看出兩大問題,首先是怎麼向民衆說明境況,包括機率、後果,以及警戒區意義、劃定範圍,不同區域的溢淹程度等。第二大問題,則是不要迷信細胞廣播;因爲內容太簡單,如果事前沒有完整的說明,民衆看到沒什麼感覺,也不會有具體行動。

單信瑜直指,這次災變,正凸顯防災體系頭重腳輕的問題。大家只重視權責切割,不會協調合作,現行問題是中央有科技能力,但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執行人力。所以他認爲光罵地方政府沒用,中央有兩大疏失,首先是輕忽了還處於颱風季節,大雨隨時會發生,另外當地方能力不足時,應設法介入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