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解析賴清德國慶演說!從防衛語言轉向戰略敘事 展現務實包容新格局
▲總統賴清德於雙十國慶大會致詞。(圖/記者林敬旻攝,下同)
記者詹詠淇/臺北報導
中華民國114國慶大典今(10日)登場,總統賴清德以「變局中 奮起的新臺灣」爲題,發表任內第2次國慶演說。學者分析,今年國慶演說顯示語言從「防衛性語言」轉向「戰略性敘事」,凸顯賴清德不再只強調防守,而是開始思考如何主動塑造區域秩序。賴清德的論述展現對國家主權的包容性,呈現「務實價值」與「未來國家發展願景」。
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洪浦釗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時分析,今年國慶演說最大亮點在於語言從「防衛性語言」轉向「戰略性敘事」。去年是賴清德上任後首次國慶演說,主軸放在「團結臺灣」,強調內政穩定與社會凝聚;今年則明顯轉爲戰略佈局,從經濟成就談到「印太和平樞紐」,再到「臺灣之盾(T-Dome)」的防衛藍圖,整體格局更具前瞻性與主動性。
洪浦釗認爲,賴清德不再以兩岸爲敘事中心,而是以印太戰略爲框架,把臺灣定位爲「不確定世界的穩定力量」。這反映出賴清德從「穩定政權基礎」進入「戰略塑形階段」的轉變——不再只強調防守,而是開始思考如何主動塑造區域秩序。
洪浦釗指出,相對地,今年在對中國的語氣上更爲剋制理性。賴清德沒有重提「互不隸屬」,而是呼籲中國「體現大國責任、停止扭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這代表賴清德選擇用制度語言取代對抗語言,用「國際秩序」的框架來界定兩岸,而非陷入主權口水戰。影響原因主要來自國際變局與內政節奏的雙重考量,對外要穩定臺美日關係,對內則避免激化朝野對立,因此整體風格是「語氣更保守、格局更放大」。
談「臺灣」次數大增、「中華民國」銳減 反映國家論述實質化趨勢
賴清德今年提及「臺灣」次數從去年44次增加到今年51次,而「中華民國」次數卻從8次減少到僅剩2次,「中華民國臺灣」則不變,依舊爲2次。洪浦釗認爲,用詞變化反映國家論述「實質化」與「去修辭化」趨勢。去年是新任總統首次國慶演說,需要透過多次使用「中華民國」平衡政治光譜、鞏固內部共識;一年後,在政治基礎與國際定位都相對穩固的情況下,賴清德選擇以「臺灣」作爲主體語言,代表他要讓「臺灣」成爲國際戰略主體,而非僅僅是政體名稱。
洪浦釗指出,這並非否定「中華民國」,而是強調「臺灣作爲民主政體的制度角色」。例如當他說「民主臺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這裡的「臺灣」實際上已被語意轉化爲「制度化民主主體」。換言之,這是從憲法名號走向國際語彙的外交語言轉換,更符合國際理解,也更有利於凸顯臺灣在民主聯盟中的角色與價值。
臺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接受《ETtoday新聞雲》電訪時也說,總統各項名詞都有提及,代表進一步融合臺灣對國家主權論述上的包容性,也呼籲去年就職演說時,提到不管臺灣或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都是國家一份子,顯然總統演說內容中,並非從「次數」彰顯名詞偏好,而是藉由各名詞的提出,進一步建立臺灣在主權象徵中具備包容力的論述。
兩岸論述篇幅少 學者用3關鍵字概括:理性、剋制、制度化
儘管賴清德今年國慶演說中,兩岸篇幅相對縮短,且通篇未提「互不隸屬」,不過,吳瑟致認爲,這代表從「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基調上再進一步延伸,中華民國主權存在是因爲中華民國跟臺灣已經融爲一體。
吳瑟致指出,賴清德提到,「回顧二戰期間,我們都經歷戰爭的苦難,被侵略的傷痛,應該汲取教訓,絕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這個「我們」凸顯他對兩岸具有高度,意味希望中國清楚看到,促進區域和平穩定並非只需臺灣努力,也需要中國的努力,如何攜手促進臺海和平跟區域穩定是兩岸未來共同努力的方向。換言之,賴清德在針對兩岸論述上,提出要從和平與反侵略角度建構。
洪浦釗則認爲,今年的兩岸論述可用3個關鍵字概括——理性、剋制、制度化。賴清德不再以主權對主權的方式對話,而是以「國際責任」爲框架,呼籲中國停止軍事威脅、體現大國責任。這樣的表述將兩岸議題從「民族對立」轉化爲「國際議題」,使臺灣立場更符合國際規範,也更容易獲得民主盟友理解與支持。
洪浦釗分析,這種轉變展現賴清德的戰略耐心與信心。他不再急於向中國喊話,而是透過「制度角色」與「國際連結」展現存在感,讓臺灣「以存在發聲、以穩定說話」。可以說,這次他用的是國際語言而非對抗語言,以理性姿態挑戰中國長期壟斷的敘事權,既穩健又具有戰略深度。
務實與國家願景 兼具戰略縱深與心理安定感
洪浦釗認爲,這是場兼具戰略縱深與心理安定感的演說。不以「戰」爲核心,而是以「透過實力維護和平」爲主軸,從國防、自主產業到外交合作,形成一條完整的戰略敘事鏈。這是臺灣首次在國慶講臺上,將「國防安全」與「供應鏈安全」並列爲同一戰略層級,象徵臺灣正邁入「整合性安全時代」。
談及賴清德以「鏟子超人」的故事收尾,洪浦釗分析,是把抽象的「防衛韌性」轉化爲全民精神象徵,讓戰略語言落地成社會心理力量。整體而言,這是一份成熟民主的自我宣言,不以對抗爲名,卻清楚傳遞臺灣的信念:「以信心爲盾、以民主爲矛」,這是新時代臺灣的戰略語言。
吳瑟致則認爲,此次國慶演說呈現「務實價值」與「未來國家發展願景」,呼應目前國際情勢發展,也彰顯在國防安全上,如何提升實力纔是國防安全最重要的依據。整體來看,賴清德在務實及願景過程中,這次國慶演說更可以展現出針對相關國家發展路線上的戰略佈局,讓臺灣未來更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