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建議 高等教育產業化 當軟實力輸出者
賴政府上臺一週年,兩岸關係緊張,政府逐漸限縮兩岸教育文化交流活動。圖爲海峽兩岸哪吒民俗文化交流活動。(中新社)
賴政府上臺一週年,兩岸關係緊張,政府逐漸限縮兩岸教育文化交流活動,教育部長鄭英耀近日更直言,反對臺灣學生赴陸。學者指出,政府一直限制跟中國大陸交流,只會讓人才流失,建議政府應該借鏡日本、澳洲等國家,把高等教育視爲產業,臺灣在華語文學術研究有基礎,應該要善用軟實力做爲輸出者。
清華大學兼任教授何志勇表示,政府不應該有意識型態,應該要讓學生自由交流,畢竟臺灣的學生要跟全球競爭,必須要培養世界觀,若只強調本土觀,恐怕讓學生成爲井底之蛙。
何志勇指出,受到少子化影響,117年大學新生預計跌破16萬人,其中公立學校每年有12萬人入學,等於有8成學生可以就讀公立學校,未來私校經營空間會很小,若能開放陸生來臺就讀,依照過去陸生推算,一年大概有2、3萬名陸生,可以彌補私校學生缺口。
何志勇表示,臺灣在講華語地區有學術自由優勢,爲什麼不把握優勢進行兩岸交流或強化臺灣教育優勢,近年有點過度追求英語教學,並非臺灣所有老師都能用流利英語進行教學,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瞭解英語教學。
何志勇建議政府應該借鏡日本、澳洲等國家,把高等教育視爲產業,臺灣在華語文學術研究有基礎,應該要善用軟實力做爲輸出者。何志勇認爲,如果政府一直限制跟中國大陸交流,這不是在幫助學生,畢竟大陸也有值得借鏡學習的地方,政府的作法只會讓人才流失。
前立委陳學聖表示,賴清德剛上任時對陸生來臺採取開放態度,但要論及具體措施時,都沒有下一步,就像陸客金門踩線團之後沒有後續,「本來就不想做,說的話也只是想吃對方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