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保護主義下 凸顯入CPTPP重要性
CPTPP作爲當今最具規模與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之一,仍然是臺灣應積極爭取參與的重要平臺。圖/本報資料照片
當前全球經貿環境受到川普保護主義的嚴峻挑戰,導致國際貿易秩序更加碎片化。在此情勢下,區域經濟整合機制的作用更顯關鍵,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作爲當今最具規模與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之一,仍然是臺灣應積極爭取參與的重要平臺。
臺灣自2021年9月正式申請加入CPTPP以來,雖在市場開放與法規解禁方面已做好準備,但迄今尚未成功。當前的國際局勢與經濟現實環境的變化,進一步凸顯加入CPTPP的重要性,宜持續積極規劃加入的策略。特別是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以及臺灣長期以來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率不足所引發的經濟結構問題,皆說明臺灣應持續爭取成爲CPTPP的一員,以確保經濟多元化與發展。
2000年以來,臺灣經濟愈來愈依賴高科技產業,特別是在資訊科技協定(ITA)的保護傘下,公私部門的資源不斷向該領域集中。而傳統產業卻因缺乏自由貿易協定支持,而面臨出口競爭力下降的風險。傳產在海外市場面臨較高的關稅壁壘;加入CPTPP可爲傳產爭取更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確保國內各產業均衡發展,進一步推動整體經濟體質的改善。
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必然是以單邊主義作爲後盾,並傾向以雙邊談判方式,向貿易對手施壓,這將增加全球貿易體系的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CPTPP將成爲維繫自由貿易秩序的關鍵平臺;區域經濟整合是抑制保護主義誘發骨牌效應的良方。加入CPTPP不僅有助於降低對特定市場的依賴,亦可提升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
然而臺灣在申請入會過程中,確實也面臨經濟與政治層面的雙重挑戰。中國大陸亦於2021年申請加入CPTPP,以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吸引成員國支持。再者,過去兩岸加入多邊經濟合作機制,有同一時間入會或技術性先後加入的前例,諸如PECC、APEC與WTO。因此期盼CPTPP成員以共識決同意臺灣先行入會,需要打破先前的國際慣例,具備程度上的困難度,遑論北京對既有成員的政治影響。
然而,英國已經正式成爲CPTPP首個非亞太地區成員,爲臺灣提供重要啓示。英國成功克服地緣限制,透過強化雙邊協商與調整法規,獲得成員國支持,這是臺灣可以參考的策略。接下來,臺灣應着眼於深化與現有成員國的經貿合作,推動更多雙邊合作協議,爲最終的入會鋪路。
同時,政府需持續向國際社會傳遞臺灣的經濟價值,特別是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建立國內共識方面,則應宣導加入CPTPP也能爲臺灣傳產注入新的出口動能,確保資源配置更加均衡,降低過度依賴高科技產業的潛在風險。
加入CPTPP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挑戰,但也是臺灣經濟轉型與國際參與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