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大陸「長臂管轄」全球追捕沈伯洋 可能獲得反效果
致理科大教授張弘遠。(圖/取自政大國關中心臉書)
針對大陸對民進黨立委沈伯洋立案偵查,並威脅展開全球抓捕形同跨國鎮壓,致理科大教授、前國民黨大陸部副主任張弘遠12日接受聯合報訪問表示,大陸想借此凸顯北京對臺灣的治權,並複製「香港模式」想對臺灣的異議人士有威嚇力,但在臺灣輿論上想形成壓力,或打心理戰的效果可能不顯著。
張弘遠表示,大陸重慶的公安局以「分裂國家罪」對沈伯洋正式立案偵查,宣稱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採取執法司法行動,主要是在凸顯大陸對臺灣擁有治權、擁有法律管轄權。北京一直宣稱對臺灣擁有主權和治權,因此對所謂「臺獨頑固分子」依法終身追責,宣稱「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將採取一切必要的懲治措施。」
至於大陸是否能真的全球追捕?張弘遠說,這要看大陸是否要使用與邦交國的司法互助協議,即透過司法互助的協議引渡,或是透過國際刑警組織對沈伯洋發佈通緝。這類似當年的「華爲事件」,加拿大因爲和美國有司法互助協議,纔會在加國境內抓捕華爲副董事長孟晚舟。
其次,張弘遠指出,大陸想用「香港模式」對臺灣異議人士形成威嚇作用。他稱,大陸在反送中運動後,對香港異議人士全球通緝,北京認爲行之有效。但張弘遠指出,臺灣和香港的狀況並不相同,香港模式能否用在臺灣,能不能產生效果,尚待觀察。想把「香港模式」移植到臺灣來,還有很大的距離。民主國家、主權國家對異議人士,有價值關懷,雖然政治主張不同,不會上升到政治層面用法律打擊。「若一定要這麼做,可能適得其反。」
張弘遠表示,北京想藉全球打擊沈伯洋,增加對臺灣輿論的壓力。但民主政治一直都會有異議人士,也會保障異議人士有發聲的權利和管道。大陸的這種做法,恰恰坐實其控制輿論、限制言論自由的指控。想要對臺灣民衆形成心理戰,或是對臺灣社會達到輿論壓力,成功的機率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