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彼此沒經驗過的事」82歲時娶了28歲翁帆 讓楊振寧生命延長
娶了翁帆後,楊振寧打趣說,翁帆發現他沒有想像中聰明。聯合報系資料照
編者按:原文刊登於2006年7月6日的聯合報相對論版面,楊振寧跟翁帆接受聯合報專訪,他們在此之前一年多甫成婚。楊與翁在訪談中分享他們新婚生活的滋味。楊振寧說:「我和翁帆是不同時代的人,但從彼此身上,我們學習到彼此沒經驗過的事。」
以下是專訪內容
二○○四年十二月,八十二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梅開二度,引起全球矚目和議論。他的新婚妻子翁帆,年僅廿八歲,是楊振寧眼中「上帝恩賜最後的禮物,給我的老靈魂一個重回青春的歡喜」。
前天,楊振寧和翁帆婚後第一次來到臺灣,走到哪裡都手拉着手,親密不言可喻。訪談中,楊振寧談老、談緩慢、談身後,樣樣坦然,但是愛情超越這一切,翁帆說:「這是我們的決定,我們生活得很好。」
問:兩位結婚快兩年了,結婚對你們各自的人生,最大改變是什麼?
楊振寧(以下簡稱楊):我們是不同時代的人,婚後,我們從彼此學習到些自己以前沒經驗過的事情。
我們年紀差很多,媒體有非常多討論,不過有一點大家都沒注意到:一個人到了八十多歲,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個年紀很輕的人結婚,很深刻的感受是,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一種方式上做了延長。
假如我沒跟翁帆結婚,我會覺得三四十年後的事跟我沒關係;現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後的事,透過翁帆的生命,與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下意識裡,這個想法對我有很重要的影響。
翁帆(以下簡稱翁):振寧講過:「有些事我看不到了,可是再過三四十年,你幫我看。」我們心底難免有點傷感,但大家都曉得這是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會經歷。
對我來說,婚後經常要旅行,參加一些會議和活動,這跟我以前生活不一樣,因爲我結婚前還在念書。
我想所有人結婚後都少一些自由,但也換來很多好處,比如說,晚上不用一個人吃飯。
1995年,楊振寧與翁帆初相識。 楊振寧/提供
楊:我認識很多人,有的認識很多年,像這兩天翁帆和我會看到很多人,我都會預先向翁帆介紹,這個人多少歲、做什麼研究。
翁:多的時候我不可能全部記住,但見面談話後,就可以記起來。我發現,很多人年紀大,可是心態非常年輕。像這回去維也納,我和法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太太去逛博物館,她六七十歲了,但完全不覺得她是個老人,她走路甚至比我還行。
楊:也是在維也納,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們夫婦請我們吃飯,他夫人問翁帆多少歲了……
翁:她非常開朗,她先說自己七十六歲了,問我多少歲。我說我快三十了。她非常吃驚,說:「我以爲妳才十六歲!」我們哈哈大笑。
楊:我想人相處了以後,年齡差別沒什麼重要性,重要的是,每個人都不一樣。
透過跟翁帆的接觸,我也認識很多和她同年紀、在潮州、廣東長大的中國年輕人,幫助我對中國今天的各種現象,多一些瞭解。
問:會不會在價值觀上因爲世代差距有不同看法?
楊:像吃東西,畢竟我在美國住了快六十年,而她最近才長期接觸外國生活。
翁:我發現他吃中餐和西餐份量不一樣,西餐吃得比較多,中餐通常吃一點就說吃飽了。
楊:又比如說她對中國的補藥,相信的程度,比我大了很多很多。
翁:中國人普遍覺得人蔘是好的,廣東人喜歡煲湯,裡頭會放一些藥材。這些我相信對身體有好處,他一邊喝,一邊說不相信。不過只要他肯喝,我還是會煲給他。
楊:我對煲湯的作用,信仰沒有她那麼強。
我想中醫裡許多觀念有它的道理,不過這個道理沒有通過科學的方法研究清楚(翁笑)。比如說人蔘對人的身體所以好,因素非常複雜,人體也非常複雜,兩個複雜的東西混在一起,就不容易研究。
問:你們談話都這麼科學嗎?跟諾貝爾獎得主生活在一起是什麼感受?
翁:我想他首先是一個人。當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很少去想他是什麼得主或什麼人物,就只把他當作丈夫一樣來相處。
楊:我可以解釋得更清楚一點。比如說我看電視或看電影,瞭解的速度不如一般人,一方面是我的耳朵有點問題,不過不只是這個。我跟翁帆看電影,她會覺得:喔,原來楊振寧這人,並不這麼聰明。
翁:每看完一部電影,過一兩天他就完全忘了,我再跟他提起,他就說沒看過。他說他年輕時就是這樣,所以一部電影看上十次,都不會覺得悶。
問:結婚兩年,院士做過的什麼事讓妳最感動?
翁:嗯,現在我剛好想起兩件事,心裡覺得是甜的。有一回我們在日本,早上我病了,頭暈、肚子疼,沒法起牀,振寧到樓下幫我拿一碗麥片粥上來,餵我吃。(楊:多半時候,都是她照顧我。)
另一件是在三亞的酒店,他通常比我早起看報紙、看書。那天他不想開燈吵醒我,就到洗手間裡頭去看。我醒來後跟他說,你可以開燈的。
問:你似乎對老這件事很坦然?
楊:是,很幸運,我現在身體很好。假如我不能行動了,我們的關係和對前途的看法,不可能跟現在一樣。
有人認爲我們的年紀差這麼多,興趣可能完全在不同方向,過去經驗也不一樣,會影響我們彼此之間的瞭解程度。不過,我覺得這些婚姻不成功的可能性,在我們之間都沒有。
相反的,年紀差這麼多的婚姻,有特別促進兩人關係融洽的地方。比如說,一個人年紀大以後,反應會比以前慢一點,英文說slow down。年輕時你走路反應很快,絆了一下立刻可以調節,年紀大的人調節速度慢一點。
所以我跟翁帆走路,很自然就拉着手。一般人說這表示我們的關係很親密,當然如此,不過還有一個更深的道理,就是我拉着她的手,我走路的安全感會增加。
問:翁小姐會刻意慢下來配合嗎?
翁:我沒有,其實他走路很快的。
問:婚前你們曾討論過如何排解別人的議論或親友的壓力嗎?
楊:親人的看法,當然是我們比較重要的考慮(楊有三名子女),不過在我們兩家的情形,他們沒有任何異議。至於朋友,我想絕大多數都覺得這是一樁不尋常的婚姻,不過他們也認爲是值得做的事情。
最近我們到美歐去了一趟,因爲翁帆是念英文的,所以她和別人交談一點困難也沒有。我曾經想過,如果她不大會說英文,我們會不會結婚?這是沒辦法回答的問題,人的感情很複雜,不過這的確是一個重要因素。
翁:我們結婚是先自己決定,再通知家裡人。當然希望他們支持,不過我想,首先是我們自己做了決定。
振寧說過三四十年後,大家一定會認爲這是羅曼史,我也這樣覺得。我這樣想沒什麼特別理由,只因爲我們生活得很好。
楊:我想(看了翁一眼),翁帆也許不會反對我給你們講這個故事。討論結婚的時候,我跟翁帆說,將來我不在了,我贊成妳再結婚。她說:「我當然不會,你怎麼可以這樣講!」
但我的話是有哲理的。人生非常複雜,沒有絕對的對與不對。我告訴她,贊成妳將來再結婚,是年紀大的楊振寧講的;年紀輕的楊振寧,希望妳不再結婚。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右)與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左),應龍應臺文化基金會邀請,以「物理學的誘惑」爲題,暢談兩人學習科學的經驗。聯合報系資料照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左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於第二十一屆中研院院士會議休息時間合照。聯合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