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校超14小時,家長投訴,教育馬拉松何時變成生命透支賽?

慶家長的一則投訴,撕開了當代教育的隱痛。初三學生每天從清晨7點20分到校,晚上9點40分離校,在校時間長達14小時,睡眠不足6小時——這組數字讓人心驚,更折射出教育生態的深層矛盾。當家長與學校爲"該不該卷"激烈對峙時,學生成了夾縫中的"工具人",而教育本質則在效率與健康的撕裂中逐漸迷失。(源自九派新聞等媒體)

重慶市教委早在2019年就明文規定:初中生每天在校時間不得超過7小時,晚自習結束不晚於21點。但現實是,"超時學習"已成潛規則。有學校要求7點20分到校,否則算"班級遲到",寫檢查、扣分、請家長;晚自習結束後,學生還要應付"自願補課"的軟性施壓。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博弈,暴露了教育評價體系的根本矛盾:當升學率仍是學校KPI的核心指標,減負政策註定淪爲表面文章。

而家長的投訴困境更值得玩味。有人像許先生一樣堅持"身心健康優先",週末補課直接請假;也有家長在會上直言"就該多在校學習,免得回家玩手機"。這種分裂背後,是教育責任邊界的模糊化——學校試圖用延長在校時間規避安全風險,家長既想減負又怕落後,最終把學生推入"無限加碼"的惡性循環。

被透支的青春與沉默的代價。虹口區初中生小宇曾痛陳:"上午10點、下午2點,教室裡趴倒一片"。這與重慶初三生的狀態如出一轍:超長的學習時間換來的不是效率提升,而是注意力渙散、免疫力下降甚至抑鬱傾向。江蘇省早在2009年就立法保障學生睡眠,但16年過去,"早讀+午練+晚考"的流水線模式仍在吞噬青少年的生命力。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當海淀家長抱怨孩子"7點40到校太鬆散"時,重慶家長卻在爲爭取8點到校權利奔走——教育焦慮早已異化成"比誰更拼命"的軍備競賽。

當地教委的介入固然必要,但單純調整到校時間治標不治本,教育需要系統性改革。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得透徹:"教育不是把學生關在學校,而是讓他們在家庭交流、社會實踐中發現自我"。當重慶某校把週末補課改爲"自願參加"時,已有家長選擇讓孩子去學畫畫——這纔是減負政策的終極目標:把選擇權還給學生。

這場爭議中最刺眼的,是成人世界的雙重標準。我們既要求孩子"全面發展",又用題海戰術填滿他們的每一分鐘;既呼籲"快樂教育",又把升學焦慮轉嫁成對學校的苛責。或許真如網友所言:"教育不是馬拉松,而是每個人尋找自己節奏的獨行路"。當學校放下"時間管控"的執念,家長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教育才能真正迴歸培養"完整的人"的本質。

夜深了,重慶某中學的燈光依然亮着。那束光不該是透支青春的照明燈,而應是照亮未來的啓明星——畢竟,沒有健康的身心,再高的分數也只是沙上之塔。

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