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接受多元思想的權利
近期,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接受大陸媒體訪問一事引發爭議,焦點在於她的政治立場及對國家領導人的批評。筆者認爲,這個事件涉及更深層次的討論,即學生是否有接受多元思想的權利。
其一,北市府教育局的調查結果顯示,區桂芝老師在校內並未違反教育中立原則。教師的專業自主權應受尊重,而非受到政治力的干預。而言論自由是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區老師的言論雖引發部分人士不滿,但在民主社會中,人民有權利發表不同意見,這也是臺灣引以爲傲的自由價值。
其二,保障多元思想,有助於學生的思辨能力。保障校園內的多元思想,鼓勵開放討論,不僅符合一○八課綱精神,也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理解世界,也將增加學生的國際性競爭力。
其三,言論自由是一場持續的爭取。近期七十五名學者聯合聲明捍衛言論自由,讓人感慨,即使在民國一一四年,臺灣仍需持續捍衛這一基本價值。國人應避免讓教育體制成爲箝制思想的工具,且避免將國安成爲侵犯言論自由的工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曾說:「對一個國家來說,擁有一個講真話的作家就等於有了另外一個政府。」教育體制內的思想自由是社會多元性的關鍵,學校應是思想自由的最後堡壘。以伏爾泰的思想而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的權利。這句話雖然已成老生常談,但今日依然值得深思。
胡適也曾說:「教育是給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鏡,能明白觀察。」臺灣若要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必須確保教育體制能夠自由運作,讓學生在多元觀點的衝擊中成長,而非在單一價值的框架中被塑造。唯有維護言論自由與教育自主,才能真正培養出具全球視野、思考獨立、包容異見的新世代公民,達到「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的境界,這纔是臺灣民主社會最應珍視的資產。